2009年對于安踏是精彩無限、不安的一年,更是在原有輝煌上再跨越、爆發的一年。 對于這樣特殊的一年,筆者認為用“突破、變革、不斷進取”等常規的詞匯,無法表達其速度和力度。在物理學上,聚變和裂變均能產生超強的能量,用其中一個可能比較“正面”的詞語作標題,遂有“安踏聚變”。 去年8月,安踏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半年報,期內安踏營業額達到28.2億人民幣,同比實現約27.7%的增長,利潤突破6億,較08年同期上升40.1%,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安踏的表現非常出色、出彩。 在半年報的《主席報告書》中,我們看到了其上半年的幾個標志性事件:簽約網壇雙嬌(揚科維奇、鄭潔)、成為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收購FILA(中國)。以上事件的后兩個和年底筆者預測的一個(業內人士或許都預測到了),共同構成安踏2009年聚變的三個大事件——年度那個就是安踏銷售突破60億。安踏于2008年實現46.3億人民幣的銷售,09年上半年增速約為27.7%,按照這種保守的測算,安踏09全年將實現58億的營業額。事實上09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呈現積極的勢頭,中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此外,體育用品企業之銷售,下半年一定程度上高于上半年的“慣例”,安踏下半年的增速將實現更高的增長,突破60億。 這三個事件將對未來的安踏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于改變安踏的基因。成為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意味著安踏不再“草根”,它獲得了官方、正統的認可,成了國家體育的一部分;收購FILA(中國)之于安踏,有著更多重的意義——多品牌戰略、高端品牌戰略、收購戰globrand.com略的啟動。安踏終于開始采用企業做大做強最常規、最實效的方式之一的并購,它將為安踏注入“冒險”的基因。那60億的銷售額呢?對于安踏,它已經由一家小型公司成功跨入中型公司的行列——如果國際上以8億美元銷售收入來劃分的話,安踏通過自身的努力與發展,將向系統化、規范化的運營轉變,而這種規模、體系的變化將整體提升安踏在各個領域的實力與影響力;對于安踏以外,它在獲得與NIKE、阿迪及李寧等一爭高下的機會之余,又把它與晉江系運動品牌——中國市場上最重要的一股力量——的差距也將進一步拉大。
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 去年6月23日,中國奧委會和安踏合作關系發布會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宣布:安踏成為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安踏獲得了兩個官方身份——“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體育服裝合作伙伴”和“2009-2012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合作伙伴”,據多家媒體報道稱,此次贊助金額達到6億元。超級贊助自然會得到超級權益回報,據《長江》雜志(《安踏起跑》作者:李翔)報道,安踏副總裁張濤表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是中國奧委會歷史上第一次打包權益來尋找贊助商。”此次合作之權益、年限、贊助金額,在中國體育營銷史上是空前的,而安踏獲得的、能抓在手里的權益是:為中國運動員提供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等11個大型國際運動會提供冠軍裝備。 至今仍有不少參與發布會的媒體記者還在為安踏的大手筆所震撼,且津津樂道,然而在喧鬧、華麗、歡笑的背后,絕對不是舉酒碰杯式的休閑聚會,而應當是一系列復雜的故事。就比如說,奧委會官員表示“(雙方合作)首先看重的是安踏的品牌理念與奧林匹克精神的高度契合”——事實上安踏的贊助報價有競爭優勢才是其中的關鍵原因之一。圍繞著安踏登頂帶來的意義、對李寧的直面影響,丁志忠的焦慮,伴隨頂級贊助的產品飛躍,它們將是一系列既復雜又有意思的故事。 意義與對決 成為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中國體育代表團合作伙伴,誰都知道有重要的意義,具體應該是什么意義呢?先來談論一下贊助金額。據奧委會官員馬繼龍對媒體的公開說法是,“它不低于2008年奧運會TOP級的贊助門檻”。中國標桿企業聯想曾是08年奧運會TOP級贊助商,它付出的代價是6500萬美元(當時約折合5.5億元人民幣),所以主流媒體的“6億”報道并非信口開河。對于年盈利近9億的安踏而言,6億的代價并不傷神,況且一定是分期支付。 發布會對應的黯然傷神者,一定是總部在北京的李寧,而非國際運動品牌。奧運會的“廣闊胸襟”部分決定了,阿迪會繼上屆之后繼續成為奧委會贊助商,然而中國奧委會的“民族”性質決定了,勝利者在李寧、安踏二者之間產生。 李寧是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體育用品品牌之一,1992年就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提供專用領獎裝備,1996年、2000年、2004年連續三屆奧運會,李寧都毫不含糊地把“中國奧運代表團贊助商”緊抓在手里。16年的持續累積,品牌的力量水滴石穿——于是,李寧一直被視為“中國體育用品第一品牌”,雖然安踏幾年前就在運動鞋領域超越了它,雖然安踏在年利潤上已幾次超越了它。多年來,每每看到奧運會上,在國歌演奏聲中,戴上象征實力與榮譽的金牌,胸前的李寧LOGO分外醒目,就因為這個。
贊助有力提升了“安踏”品牌的高度。“中國奧委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其實是中國體育營銷資源的制高點,占據了它就可以“一覽眾山小”,它和ADIDAS多年來占據奧運會贊助商身份,從而借助這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盛會,建立起品牌全球影響力——有相同之處。通過贊助,“安踏”品牌將在各種國際大賽中與中國運動員頻頻出現,它將成為國家的“標簽”,品牌和民族、國家產生緊密的聯系和美好的聯想,高度就出來了。 對于已經知名的品牌而言,想要提升高度和影響力難度較大,砸再多的錢投廣告,只能提升知名度。品牌高度,則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平臺”來襯托或拉升,比如安踏99年用奧運冠軍孔令輝、2006年用“永不止步”的理念,通過這個制高點,它代表一個品類,代表一個行業,甚至“代表中國”。 單純從傳播價值來說,電視播放備受關注的中國運動員領獎時,安踏LOGO將得到廣泛的傳播;借助中國體育代表團,安踏將進入2012年的倫敦奧運賽場,品牌的國際化不言而喻,高規格的贊助即實力的展示,容易獲得當地經銷商的青睞,為挺進國際市場打基礎。 通過贊助,安踏的企業形象和品牌美譽度均得到提升,安踏在處理與社會各界(政府、金融機構、媒體等)的關系中,將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李寧為何“拱手相讓”,而不是死戰到底?失去08年奧運會贊助商身份,雖然李寧本人在開幕式上以“偶然”方式震驚中外,但是這個品牌太需要一些大手筆,繼續鞏固自己第一的地位。近期李寧通過“波蘭特成長”(在當地建立第一個海外鞋產品研發中心)、“收購凱勝”、“爭老二”等新聞傳播(公關策劃),很好傳遞了品牌積極的勢頭,但是完全無法遮擋安踏的光芒。 安踏品牌總監表示:“我開始慢慢理解他(一年品牌做了多少大事?),作為追趕者來說,安踏需要不斷找到亮點來表現自己”。所謂亮點就是安踏借助所擁有的某些方面的“第一”,不斷沖擊李寧的地位,當越來越多的點匯聚成“光芒”,就意味著超越。 面對氣勢逼人的安踏,李寧在做什么?



最新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