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出差,在宜昌逗留數日,稻花香給了筆者強烈的印象。 在宜昌下高速路口,看到一塊稻花香巨幅廣告牌,進入市區,看到不少的沿道燈箱廣告;在酒店住下以后,打開窗戶,貼在對面大樓的稻花香巨幅戶外廣告再次映入眼簾。次日,路過街道邊上的閱報欄,在頭版的下部又看到稻花香的廣告,當然還有另一個品牌(五星枝江);再看路上跑過的公交車,又是稻花香,筆者不得不注意起它了。再次日,更換了房間,晚上可以看到一幢大樓頂上,三個紅色稻花香時隱時現。 到了宜昌,能抽得開身,顯然要去一趟三峽大壩。進入三峽大壩要經過一段約三四十公里的壩區特殊通道——想到三峽大壩,只有這條公路可以走。在這條路上,筆者看到了一段的“稻花香”沿道燈箱,持續了很長,筆者有點“被記住”的感觸。在大壩邊上看了一段時間之后,隨當地人進入大壩邊上的一個小城鎮,在該城鎮的大道上,路上依舊全是“稻花香”沿道燈箱。從其它方向回到宜昌市區,在其它不同的廣告位或顯著位置上,還是多次看到了“稻花香”廣告。某日翻開當地的都市報,看到一則關于湖北省十大財富人物的評選性質的報道,稻花香公司及其老總赫然在列。某日再次翻看都市報,稻花香公司投了頭版下半版的廣告,把它的產品擺了上來,還包括了另一個品牌“關公坊”,在宜昌這個牌子也不時出現,原來還是稻花香集團的。筆者已然猜測到其總部位于宜昌,但是區域的影響力建立已然超出了筆者的想象。和湖北幾位當地的經銷商吃飯,他們擺上的酒在意料之中——稻花香。 宜昌的稻花香,給了筆者三個方面的啟示。 其一、品牌的認同是一個被征服的過程。稻花香借助密集的廣告,在當地制造了強勢的影響力。稻花香成為筆者心目中宜昌的一個標簽,談及宜昌,自然想到這個酒業品牌。品牌不會憑白無故進入消費者的腦海,且品牌最大的意義在于存在于消費者腦海,有泉州企業家說,是消費者締造了品牌,筆者深為認同。讀者回憶一下,你已記住了的知名品牌,是否曾經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點,征服了你?反過來看,想成為一個知名品牌,想讓你的品牌進入萬千消費者的腦海,那企業就得去“征服”你的消費者。在中國泉州誕生了多個全國性知名品牌,但此地存在“營銷過度”現象,眾多尾隨的企業亦多懷有覬覦知名品牌的沖動。于是,它們通過其它途徑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以為品牌影響力就起來了;或請了一個明星,投了幾塊戶外廣告牌,就以為自己知名起來了。在泉州“造牌”運動最火熱的時候,有知名媒體報道,曾有上千次明星代言在這里發生過——其實并不客觀,其中的絕大部分就是類似于上面提及的操作——品牌征服了企業主,還有他的員工或許也知道了請了哪個明星這個事。企業主在想,我請了明星怎么還不是知名品牌(或許他們自認為已經是了),原因在于,他們根本沒有征服消費者,其它地方的企業亦存在此幻想。有些則是投了幾塊廣告牌,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沒能達到一個“度”。這個“度”就是指要有足夠多、足夠大的影響力,從而讓消費者充分感知。
其二、超越是完全有可能的。提到中國白酒,在讀者心目中條件反射出來的,不會是稻花香,而應當是五糧液和茅臺。如果你身處宜昌,你就不會有這樣的聯想和反應。由此,筆者得到一個啟示,在區域里,稻花香超越五糧液、茅臺等影響力,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宜昌,事實上它已經做到了。由區域向全國延伸,稻花香也可以成為力壓它們的知名品牌——這樣的聯想過于單純,但是它確實存在可能。市場上各個行業的二三線品牌,在既有的條件下,基本上是認命了落后的事實,事實上它們是可能趕超行業的領先品牌。“想都不敢想”,其實商業領域是最具有想象力的。 其三、品牌區域化運作與管理。 鞋服行業品牌的連鎖加盟模式,大抵是全國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經銷商代理區域),再加上一個總部(總公司)。由于總部與各地分公司距離遙遠,再加上品牌管理中心人員編制有限,時間和精力上根本無法顧及全國市場,至多只是把總部所在省份的日常品牌推廣與管理工作做起來。隨著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特別是進入洗牌階段的體育用品行業,品牌管理的重頭工作已經產生了由高空(電視廣告)、總部管理范圍之內,向全國各個區域延伸的需要。分支機構、經銷商必須具備起區域品牌管理與營銷的能力,在區域內運用各種媒介、公關、活動(事件)營銷等,建立起強大的影響力和品牌滲透力。回過頭來看自身,筆者所在品牌在宜昌的經銷商,上了一定年紀了,其主要工作就是開店、賣產品,其它是基本上做不來了。 如果再延伸的話,就回到總部了。在筆者看來,稻花香儼然成為宜昌市的代表。一個品牌的總部在某個城市,它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建立起影響力,成為這個城市的代表或能讓人與當地產生強烈的聯系。總部所在區域更應該是重要的銷售區域,應該是一個標桿、基地城市。品牌在總部所在區域建立起強勢影響力,才可能實現接下來我們想要的。對于現階段而言,通過廣告就能做到——品牌管理還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先做到這一點吧。 如何再上一個臺階?想達到的更高的品牌目標是什么? 深受當地人民愛戴! 建立起區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并非充分條件。只有企業把品牌和區域的發展,息息相關起來,才可能達到那個階段。再說下去就到了跨國公司喜歡經常提及的“社會責任”,把企業的發展和社會責任緊密聯系起來,在企業做到一定規模之后,應當適當考慮到回報社會、回報大眾。加大對區域慈善事業的支持,區域城市發展的支持,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教育機會提供方面等,企業有太多責任壓在身上。對于在社會責任做出貢獻的企業,適當做些宣傳及通過公關手法做出影響力,并不可恥。



最新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