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城市的劃分做一個簡單的交代。據國內知名男裝企業品牌負責人張黎黎先生介紹,“北上廣深是一線,一般被叫做特大型城市單列;一線城市是指省會城市和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有時也包括經濟發達的地區中心城市,如蘇州、溫州、寧波、東莞、佛山等;二線是指地區中心城市,以及部分發達的縣一級城市,三線是指縣一級城市”。 改革開放以后,國際運動品牌紛紛挺進中國市場,它們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與號召力,占據一線城市,以此為據點輻射全國,體現了戰略的力量。而與此同時,以李寧、安踏為代表的中國運動品牌,巧妙運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渠道拓展、品牌定位方面采取與國際品牌差異化的路線,企業得以快速的發展。經過10多年的苦心經營,它們在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并初步具備了在中國市場向國際品牌發出挑戰的實力。 李寧自04年7月成立“直轄區”——開設旗艦店,目標直指一線城市;安踏也于07-08年掀起旗艦店的熱潮,多家旗艦店在全國各地開設。在一線城市開設旗艦店,或者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線城市,本無可厚非。一線城市人口集中、消費能力驚人、區位優勢顯著,對品牌形象樹立、發展及輻射全國、周邊市場的滲透都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陳士信作品)然而一線城市目前真的會是中國運動品牌向往的天堂嗎?目前未必。其一、一線城市門店運營成本高昂,單單租金已經貴得離譜。事實上,許多國內品牌在一線城市的門店,是剛好盈虧平衡甚至是虧本。其二、消費者不輕易認可,一線城市主流消費人群看重品牌,品牌不具備極佳的影響力、知名度、文化內涵,他們不會輕易買賬。其三、飽和的、白熱化競爭的市場。據相關信息,世界領先的耐克、阿迪等品牌在中國各擁有3000家左右的門店,主要分布于一線、二線城市。
筆者的建議是,中國運動品牌目前還沒有必要在一線城市與國際品牌血拼,會撞得頭破血流。隨著它們實力的增強,把部分資源分到一線城市,然而主要精力還應該集中于二三線城市。如果按網點可增長數量來計算,二三線市場大致還有35%以上的潛力。不久前筆者參加一個論壇,聽到一組數據,中國地區級市約600個、縣級市2800個。如果假設全國商場開設1500個銷售網點,地區級市開設店鋪以5—8個計,縣級市開1家專賣店(保守計算),全國二三線城市的網點可以達到8500個這樣的規模。泉州多個知名運動品牌如安踏、361度、特步等,全國網點數量均達到了5000—6000家左右,領跑者李寧網點數量則更多,但是它們的網點數量離8500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再加上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推進,還將涌現出數量非常可觀的新城市。 由于業績增長需要以及二三線城市市場的增長潛力,國際品牌已經吹響了大規模進軍的號角。中國運動品牌將不可避免與它們在二三線城市發生正面的、直接的競爭。國際品牌在終端形象與運營管理、產品設計、品牌號召力、文化與沉淀等方面的優勢,將重重壓在中國運動品牌身上。中國運動品牌對于二三線城市的重視,不僅僅停留在終端門店數量的增長空間。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終端在產品陳列、服務、店員管理、終端形象等綜合運營管理水平,背后則是企業戰略規劃、內部基礎管理、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品牌滲透推廣等,從而迎接那場或許已經來臨的競爭。



最新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