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四個方面來簡單分析一下: 一、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放緩,中國已然受到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從08年開始,直至09年上半年,接下來的形勢依然嚴俊。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就是整體性購買力水平下降,高性價比的產品才能很好地吸引消費者。價格適中、品質有保證的中檔產品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安踏在這方面比國際品牌占有優勢,位置相當的李寧亦然。 一個佐證是,8月有媒體報道“李寧業績有望超阿迪達斯”(中國區),李寧有可能晉級國內第二的位置。李寧方面不發表評論,但是稱“不方便透露自己的銷售業績,不過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長”。 事實上說本土運動品牌“更抗寒”,并不客觀。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大衰退,對于本土品牌和國際品牌的影響不在同一個層面。國際品牌的市場是全球性的,而本土品牌則基本上集中于中國區業務。由于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積累、巨大的內需市場、國家宏觀投資的強大投入,中國經濟增長依然保持了一個較好的水平。中國市場成為許多跨國公司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的“避風港”,汽車行業最為明顯。之于國際運動品牌,“不幸”的是,他們的市場是全球性的,中國之外的世界區域的銷售劇烈下滑(美國和歐洲是重災區),影響了他們的整體業績。 二、品牌 之于體育用品行業,品牌和銷售網絡永遠是它們最為核心的兩塊內容,而成本控制則是它們背后的隱形翅膀。近期安踏發布了靚麗的09年半年報,營業額達28.2億元,同比增長27.7%,作為中國體育用品的代表性公司之一,我們從安踏身上可以得出一些本土運動品牌“更抗寒”的原因。 安踏多年來持續透過投入重大資源,眾多推廣活動讓品牌知名度、價值得以不斷提升。比如安踏長年贊助CBA,從04年開始,但是雙方已經把合約簽到了2012年;安踏還通過頻繁的電視廣告,眾多的代言人、全國性體育賽事贊助、CCTV體育風云贊助、營銷活動等,從而讓品牌擁有了強勢的影響力。而今年上半年簽約世界網球第一揚科維奇、成為中國奧委會合作伙伴、收購FILA品牌(大中華區)等大手筆,為安踏下半年及未來的品牌推廣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晉江系運動品牌361度、特步等亦極其重視通過各種方式,推廣和傳播品牌。中國領先者李寧亦通過贊助中國國家羽毛球隊,7月收購國內羽毛球器材市場的三大品牌之一的凱勝體育,在體育用品行業進行很好的產業延伸,并提升品牌影響力。
三、銷售網絡 在中國內地,本土運動品牌的銷售網絡開拓步伐明顯快于國際運動品牌。 據相關數據,我國地區級市約600個、縣級市2800個。假設全國商場開設1500個銷售網點,地區級市開設店鋪以5—8個計,縣級市開1家專賣店(保守計算)。所以,我個人預計全國二三線城市的網點可以達到8500個這樣的規模。再加上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這個規模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以上說明中國體育零售市場,終端網絡還未飽和,而本土品牌的零售終端拓展更為迅猛。 去年年底,安踏店鋪達到5667家,2009年5月,安踏第6000家專賣店在廣州開業。預計下半年,安踏將新增500-600家門店。李寧方面,截止2008年,在中國內地擁有6917間門店,一年凈增上千家門店,并且李寧方面預計2010年門店將進一步增加至7700間。另外,據李寧最新消息,該公司2009年將在東南亞地區開設最多達100家門店。晉江系的361度、特步同樣宣稱將加快擴張,其中361度宣布計劃明年6月將銷售網絡由5925家增至逾6900家。國際運動品牌鑒于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擴張意圖強烈,但是速度和力度均明顯弱于本土運動品牌。07年底,阿迪在中國直營店約為1000家,而08年只增加了300多家,約為1332家。 另外,筆者這邊再說明一點——門店快速增加對于本土運動品牌業績的隱性推動。簡單地說,比如安踏半年內新開600家店(假如占比10%),它們將在明年(甚至是當年開始)推動安踏的業績10%的增長。近年來本土運動品牌業績高速增長與此存在一定的關系。 四、成本控制 國際運動品牌大多采用典型的“啞鈴模式”,以NIKE為代表,只負責研發設計、品牌管理,其它環節基本上外包,比如生產、零售等紛紛外包。 本土運動品牌(特別是晉江系),它們與之有明顯的區別,它們的模式是“縱向一體化”。比如安踏,從產品研發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制造、分銷與物流、營銷和推廣、零售等。如此全程參與產業鏈各個環節,就能獲取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的利潤,從而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安踏自07年成功上市之后,憑借雄厚的資金優勢,在兩頭上發力——擴大自主生產比重,并逐步提高直營終端門店的比例。 “縱向一體化”模式在提高企業毛利水平的同時,能夠有效控制各個環節的成本。雖然國際運動品牌的運營管理水平普遍高于本土企業,代工方面的制造成本的壓力,還是傳導到了國際品牌。在經濟蕭條時期,縱向一體化的企業能通過鏈條上的調整,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競爭力。



最新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