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個名花有主的品牌,對于安踏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一個是KAPPA,另一個是百事運動。
KAPPA
2000年之后,快速增長且容量巨大的中國市場,越來越受到全球運動品牌的關注,許多國際大牌紛紛想進入中國。相比于耐克、阿迪等品牌,它們是十足的后來者,于是不少國際品牌就想借助現成的渠道、有實力的代理商、體育零售商甚至是體育用品企業之間的合作,來實現快速發展。品牌高低端定位的差異,讓國際品牌與中國本土企業之間存在這樣合作的可能。2001年,李寧與意大利品牌KAPPA合作,后者將其在中國內地及澳門的5年的獨家經營權交給了李寧。2002年,李寧公司進行架構重組,成立了兩家公司:北京李寧,主要負責李寧品牌的全部業務;北京動向,主要負責國際品牌KAPPA的代理,由李寧原總經理陳義紅負責組建、經營與管理。北京動向起先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代理KAPPA的前面幾年,盡管得到李寧公司資源及李寧本人的支持,但是北京動向的業績始終不盡如人意,只維持在數千萬銷售額這樣一個量級。晉江陳埭鎮——只要稍有規模的鞋廠,一年的產值也能達到幾千萬。李寧在所謂國際領先的咨詢公司的建議下,決定放棄北京動向。2005年,陳義紅購買了李寧手中80%的股份(他的私人公司擁有另外的20%),成為北京動向的控制者,其實這只是陳義紅“王者歸來”、KAPPA崛起的序幕。
2006年初,好運降臨陳義紅先生,KAPPA意大利母公司BasicNet出現財務危機。善于把握機會的陳義紅聯手風投資本公司,以3500萬美元獲得KAPPA在中國內地及澳門的品牌所有權。陳義紅終于引起行業的關注,這個具備國際潛質的KAPPA在中國的業績終于獲得爆發式增長。2007年10月,中國動向成功在港上市,當日市值超過他的老東家李寧。
如果這算陳義紅回歸戲劇的高潮,那么2008年4月收購日本公司Phenix 91%股權,再次為大家創造驚喜。Phenix公司成立于1952年,Phenix是日本市場份額最大的滑雪服裝品牌,讓人意外的是,此公司擁有日本KAPPA的經營權。據業內人士粗略統計,中國動向目前所擁有的KAPPA中國、日本市場份額占據全球市場的近40%,這讓我們對中國動向及陳義紅先生把目標對準KAPPA全球品牌充滿了猜想。
2008年上半年,中國動向實現13.99億銷售收入,利潤6億5千萬,業績喜人。截止6月30日,中國動向在中國及澳門擁有41家經銷商,管理著2487家零售店鋪。
由李寧的創業初期,到今日功成名就的中國動向,筆者無法懷疑陳義紅先生的經營才華、管理能力和品牌操作。但是,僅憑中國動向一家之力(陳士信作品),獲得KAPPA全球品牌經營權,把KAPPA打造成全球領先的運動品牌,與NIKE、ADIDAS并肩,甚至于超越它們,是一件可能、但絕非容易的事情——這難道不是這些中國體育品牌之商業領袖的夢想?
安踏的加入、合作,這種機會和勝算的幾率就大很多,另外雙方的品牌、價格定位差異,廣闊的海外市場機會,讓他們(安踏、中國動向)有了合作的可能。打造一個世界品牌,或許是讓這個合作發自內心的動力,強大而又宏偉,然而個人利益、榮譽卻硬生生擺在他們面前,雖然他們(丁志忠、陳義紅)惺惺相惜。
安踏還是有機會的,因為安踏有錢。在中國動向的股權結構中,有相當一部分為風投資本所擁有,風投公司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逐利,——給它們一個合理的價錢,他們自然會把股份拱手相讓,他們并無意鐘情于某個行業或品牌。
百事運動
這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地球人都知道,百事是做可樂的。
1998年,百事公司信心十足地進軍中國運動鞋市場,2003年,百事把“百事運動”這個品牌延伸到服裝行業。百事的大膽就在于,經過上百年的品牌推廣和積累,百事已經在全球消費者心目中扎下了牢固的“激情、青春、活力”等流行文化和品牌個性,文化具備共通性,當它為消費者充分認可之后,品牌貼于不同的品類的產品,均能為消費者所認可與喜歡。
百事聘請了專業的策劃機構來操盤“百事運動”的市場推廣與品牌操作,客觀來說,這家受委托的北京21世紀福來傳播機構還是頗為專業、長于品牌策略的。這家策劃機構的主要成績就在于二點:其一,“國際品牌+中低檔價位”,其二,“流行鞋”的定位。第一點就沒什么亮點了,這種策略在泉州不少鞋業公司代理國際品牌的計劃書里,頻頻出現。“流行鞋”的定位,還是值得說一說的。中國的運動鞋市場,品牌定位大致是專業運動、休閑運動、時尚運動三個定位。比如李寧、安踏定位于專業運動,KAPPA、PUMA、特步等努力打造時尚的品牌形象;很多晉江二線品牌,則無所謂地說自己是休閑運動,不時又說“時尚無極限”,偶爾還說,贊助了某個“偏辟”的運動隊,打造專業形象。
營銷和品牌策略非常強調記憶性,想讓消費者記住你的品牌,就要巧妙運用“第一勝過最好”的原則。定位或創造一個可行的新品類,讓自己的品牌成為這個新品類的代表或第一個品牌。
理解和說明這個操作原則并不難,關鍵是定位或創造出一個新品類。這家策劃機構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創造了“流行鞋”這個概念(新品類),百事第一個打出這個口號,自然容易為消費者所知悉。“游行鞋”理解起來就是,鞋,流行的鞋,對消費者是容易的。這個定位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高明,百事可樂是流行文化的代表,“新一代的選擇”,“流行鞋”的定位(概念)和這種強大的文化產生了共通。
看似一幕美妙的商業盛宴即將上演,而事實上又如何?定位于國際時尚運動品牌的“百事運動”在2003年這樣一個很合適的時機全面介入運動領域,然而從2003年至2007年快速崛起的卻是另外一個和“百事運動”定位、高度幾乎雷同的KAPPA(陳士信作品)。因為對這個延伸而來的新品牌產生了興趣——希望看到它創新的操作取得成功,筆者在各地走動的時候不時會關心一下“百事運動”的店鋪。幾次的觀察讓人擔憂,不遠處的安踏總是人流如織,相近的NIKE、ADIDAS等,“游客”也總是三三兩兩,而這個“國際大牌”——“百事運動”似乎無人問津。
為什么失利?
其一,品牌宣傳與推廣非常有限,筆者至今沒有見過“百事流行鞋”、“百事運動”廣告。百事可樂每年都會進行強大的品牌維護與推廣,然而它都是和可樂這個產品緊密結合的。“百事運動”雖然與百事可樂精神、情感、文化相通,但是運動裝備的獨立性的廣告宣傳,還是必須的。其二,市場競爭激烈。2005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開始逐步進入激烈競爭狀態,耐克、阿迪在中國本土開始超越李寧,泉州運動品牌、不少國際運動品牌(特別是意大利)紛紛進入中國“淘寶”。光憑“國際品牌+中端價位”、“流行鞋”的定位,就想領跑市場,無異于一廂情愿。其三,渠道擴張緩慢。本人在福建省會福州見到“百事運動”的幾年之后,在省內其它地方能再見到“百事運動”還并不容易。筆者認為,某種程度上這和“百事運動”不能拉動(實現)銷售相關,品牌是優質品牌,可是產品銷不動。“品牌失效”的原因,筆者猜想是,消費者購買“百事運動”需要一次突破“隔膜”;百事原來是可樂,現在要購買百事裝備,這是一次全新的、陌生的體驗,品牌操作者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促動這個第一次的體驗購物完成。有了第一次,或許就會有很多次,他們需要單獨建立起“百事運動”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
“百事運動”是一個延伸的、現成的國際品牌,安踏公司擁有強大的生產制造、市場推廣、品牌營銷、分銷商與終端資源以及相當的企業實力,兩者如能相交,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反應”。百事和安踏之間,行業不同,是不存在競爭關系的,另外合作如果能帶來豐厚的收益,它們之間的合作就非常可行。合作方式大致有這三種:第一,這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百事把“百事運動”(全球)的品牌使用權授予安踏,后者則每年交給一定的品牌使用費;第二,安踏花大價錢,買斷“百事運動”(全球)這個對于百事而言是虛無的延伸品牌;第三,雙方合作或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經營“百事運動”這個品牌,百事以“百事運動”入股。
第一種合作方式,安踏未必盡全力,幫別人養孩子,有二心是很正常的。第二種方式或許是安踏最想要的方式,永久獲得一個“國際品牌”(海外知名品牌),但也是短期內投資最多的、風險性最大的一種方式。第三種方式,對于安踏是最安全、經濟的方式,品牌操作失敗了,安踏的損失非常有限。這種方式,筆者建議安踏不成立合資企業,而是把“百事運動”當成戰略品牌來操作,集中安踏的大量資源,而不是當成一個合資公司來養育,那很難、很慢出成績。這種合作的方式,如果操作成功,也會為合作方百事帶來持續的收益,并且還可以有力地傳播百事品牌,因此也比較容易獲得百事方面的認可。在合作項目中,安踏可以占大股,百事占小股,或兩者股份相當,但由安踏方面控制和運營。
安踏與百事的第三種合作方式,令人期待。
KAPPA、中國動向、陳義紅也是前方多有提及的事務,最新的消息是,中國動向于今年4月收購了日本Phenix公司91%的股權,該公司擁有KAPPA日本經銷權。據相關報道,KAPPA中國與日本市場銷量,占其全球業務總量的比重接近40%。中國動向之陳義紅是一位非常霸氣、部分專斷的經營者,想要和他共同分享KAPPA(中國和日本)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一件事情。但是有三個方面的因素,讓這件事存在一絲的轉機:其一,單憑中國動向一己之力,拿下KAPPA全球所有權,超越PUMA,似乎是太遙遠的夢想;其二,中國動向有一大部分股份在“風投”手里,他們只重眼前、短期的利益,只要出價“合理”,他們就會退出;一個夢想,做一個中國人的世界運動品牌!據悉,安踏丁志忠先生與陳義紅惺惺相惜。如果兩家聯手,就可以輕松超越李寧,拿下KAPPA全球的幾率就很大,或兩家索性合作共同做大KAPPA這個世界級品牌;維持安踏、KAPPA在中國位置,集中資源開拓KAPPA日本市場,再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挺進。KAPPA這個定位于時尚運動的品牌,可以有效避開專業運動的NIKE、ADIDAS巨大壓力(陳士信作品),只需與PUMA一爭高下。
和競爭對手合作,甚至是收購對手的品牌,這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然而在商業領域里,利益才是永恒的真理,“一切皆有可能”的事情經常發生。筆者舉三個例子,一是達能購得匯源股權,二是北京動向獲得KAPPA中國區、澳門的永久經營權,三是多個美國服飾品牌找到雅戈爾,主動要求收購。2005—2006年,匯源對于法國達能是有嚴重防備心理的,后者為了求得一點匯源股份,踏破門檻,成為最執著的投資者。后來,達能終于成為匯源上市的戰略投資者,并不斷從二級市場購入股票,最終獲得了23%的股份,不可思議地成為匯源的第二大股東。2005年陳義紅先生獲得北京動向(代理KAPPA)的控制權,沒想到2006年KAPPA的意大利母公司竟遇到財務危機,慌忙之中出售了KAPPA在內地及澳門的所有權。作為中國西服行業第一的雅戈爾,國際業務同樣非常龐大,歐美多家服飾企業正是看中了它強大的制造規模、雄厚的企業實力,紛紛找上門來,希望合作或是出讓它們的品牌。
筆者想強調的是,安踏只要把握時機、洞察與關注這些海外知名品牌,保持相當的商業敏捷、適當的誠意,以及豐富的利益誘惑,安踏就有機會。商業領域里,收益才是硬道理,我們允許有部分的理想主義者擁有非常單純、強悍的自主品牌意識,但那畢竟是少數。只要安踏保持中國區的領先優勢,穩步布局亞太,提升管理,企業不斷增長與發展,安踏就有機會。
安踏還有其它退而求其次的辦法,那就是收購歐美等國的二線品牌。這些二線品牌雖然居于二線,但是品牌在當地擁有一定基礎,在安踏強大的制造優勢、品牌推廣投入下,必將獲得快速的成長。安踏依然可以把它定位于次于耐克、阿迪的位置,復制其在中國與這些領先品牌競爭的方式,用高性價比來確立新品牌的優勢——歐美亦有大量的普通消費水平的群眾,事實上整個世界的消費者分布均是多元分布。
在安踏的這個策略里,筆者想強調的是,安踏采用自主品牌擴張全球,短期內是不明智的,很難,歐美市場也不會輕易接受。收購海外知名品牌或二線品牌,打造一個世界品牌,更為可行。在拓展與推廣這個世界品牌的同時,借助原有的渠道與資源,向亞太之外的全球市場緩慢擴張,再慢慢提升“安踏”的全球影響力,值得安踏考慮。
最后,上述的幾個品牌是值得安踏考慮的海外知名品牌,但是它們只是其全球的大中華范圍內的權益,所以安踏積極、努力去獲取的應當是這些品牌的全球所有權。



最新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