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吃是全國出了名的,早點也一樣,小吃里面也有大學問,在某鞋業批發市場,小章每天上班,都要去小攤上買早點吃,時間一長,發現各個流動的早點攤的生意也有區別的。先不說攤子上全部的早點如何賣,且說同樣的東西,某攤子一桶米線或面條要比對手多賣出一元錢,即每桶能賣出4元錢,而其它的雜牌攤子每桶米線或面條只賣到三元錢,這其間一元錢的差別在哪里,原來多賣出一元錢的早點攤有下面的幾個特色:
1、多賣出一元錢的攤子雖然也是戶外流動攤子,但地點相對固定,硬件好,經營面積相對較大,鍋碗瓢勺炊具顯得有檔次,與其它雜牌的早點攤子區隔出來,突出了自己的經營個性。
2、市場定位準備,早點的消費者分為鞋城老板和打工一族,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商客,有本土的食客,所以早點必須要內容豐富,有湯園、糯米丸子、米線、面條、粉條等。
3、人氣好,可以說人擠人,搶著買,甚至高峰期消費者排起隊也愿意等待。
4、附加配料多,比如湯園可以加雞蛋、醪糟、白糖等,面條和米粉可以加瘦肉末、雞湯、牛肉等。
5、佐料多,有蔥蒜末、香菜、芹菜、小白菜等蔬菜,有醋、醬油、料酒、花椒粉、味精、雞精、精鹽、辣椒油等調料,而且都放在明顯的位置,應客戶所需,應有盡有。
6、服務人員齊,一共有3個,分工明確,有搞湯圓、糯米丸的,有弄米線、面條的,有現場制作的,他們配合得好,動作也快,這樣能夠不耽誤顧客的時間而把服務做到位。
7、包裝也有學問,仔細觀察,裝早點的包裝桶要比雜牌攤子的大出一點,別看這大出一點,其實也是一種促銷,抓住了顧客物美價廉的消費心理。
8、清潔衛生好,攤位上的東西整齊有序,贏得了顧客的信賴。
而那些雜牌的流動攤子,面積少,大家扎堆在一起,生意的內容幾乎相同,沒有很明確的固定位置,早點的內容及附加的東西很單調,調料佐料不惹眼,一般只有一個人操作生意,雖然同樣的東西,價格會少出一元錢,但消費的人數相對多賣出一元錢的攤子要少得多。
上述多賣一元錢的案例,其實就是一個品牌附加值的問題,想到當今的鞋業營銷,筆者有如下幾個啟示:
1、鞋業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跳出同質化,經營上雖講究成行成市,但也不可以扎推模仿,要以自己的特色來贏得顧客的口碑。
2、產品組合的內容要豐富多變,主產品與附加產品的巧妙搭配要先入為主,盡量滿足顧客的多重需求,增加銷售機會。這樣的案例很多,比如不少成功的鞋業品牌店里產品集成,主次分明,自然會贏得人氣,顧客也會頻頻光顧,自然也會多付出一點鈔票去買單。
3、鞋品近年來是供大于求,今年的鞋子相當一部分明年還在倉庫里,資金出現非良性周轉,于是鞋業終端處處都可以感受到火藥味,皮鞋品牌常用的減現金、打折、逛送等促銷活動將會隨著五一、國慶、圣誕、元旦、賀歲等一系列節假日的推進,愈演愈烈,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非良性庫存比較多。價格戰固然可以消化庫存、打壓對手等,但一味近利競爭,品牌附加值這個長遠的提升工作就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
4、對于開店,許多商家就是輸在起跑點上,“臟小亂”的門店如何樹立品牌形象去搶占更多顧客的眼球,又如何讓老顧客不產生消費上的審美疲勞?因此店鋪的硬件一定要做到位,這樣產品的價格敏感問題,也會被你的高起點征服。
5、一智不如群謀,螞蟻也能斗大象的,“一個籬笆三個樁”,凝智成業,開店先做人,包括員工的管理,門店的員工就是人氣,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這樣的經營才能成功。
6、門店的生意離不開促銷與推廣,讓顧客買得便利,求得實惠,這樣的生意不火爆才怪。
近兩年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行業階段性波折、鞋品供大于求、外貿轉內銷、同質化競爭等因素影響,市場變化一直在加大競爭的差距與難度,鞋業終端前幾年主要以連鎖專賣等模式,從數量的復制性擴張,到質量層面的穩定濃縮,再回歸到數量規模的升級沖剌,這個路徑成為鞋業品牌做強做大的發展脈絡。
這個過程中,不少品牌會被洗掉,不少店鋪會被淘汰,要在上述“數量---質量---數量”的否定之否定的“脈絡”下求生存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多思考一下上述的“多賣出一元錢”的案例。



最新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