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生產管理】人的本性是貪婪、自私和懶惰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人的內心世界有三個層次。首先是本我,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現,代表存在于人的思想里的所有驅動能量的來源,即“本能”。本我是沒有理性、邏輯、價值觀、道德感和倫理信條的,是過分的,沖動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會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縱情享樂的。其次是自我,自我則追求現實,其功能是依據現實來表達和滿足本我的愿望與超我的要求,是個人意識的存在和覺醒;最后是本我對立面的超我,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罪惡感),是社會行為準則及形成的禁忌。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你不能因為別人的自私(本我)而去指責他。這話說的對,人是有利益要求的,如果只出不進,那拿什么為族群的發展貢獻力量,拿什么延續生命、快樂生活呢,不都成了苦行僧了嗎,而苦行僧是不符合俗世的生活規則的,因為他對社會的發展沒有促進作用,不符合人類發展的利益,所以苦行僧是真正的自私(這是我拿俗世的眼光去看苦行僧,一孔之見)。
自私要有度,應當是在不干涉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去實現自己的自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發展。人已脫離了中、低級動物的階段,具有高級智商,所以才會出現人類主宰世界。動物也自私、也會侵占其他同類的利益,但一般都有度,都會不自覺地留余,不破壞自然界的和諧平衡。
正因為人具有高級智商,能體會到自私給自己帶來的心理滿足(不是生理滿足),所以,人的自私是無邊無沿的。當某人一旦權利(無所謂大權、小權)在握時,就可能會極度地為自己攫取物欲(今天,由于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磨難、文革間丑惡人性的大暴露、改革開放的致富煩燥、快節奏生活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忽略等原因,導致越來越多的越來越自私的人出現在我們身邊和眼前)。于是,出現了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相互掣肘、結黨營私等。于是,很多人將中華民族的智慧基因沒用在為族群的發展貢獻力量上,而是向同胞揮起了“溫柔一刀”。個體智商的高超導致組織智商的低能,最終導致中國企業發展的緩慢。
因為人的懶惰本性,人類創造出各種機械化、自動化的設施為人類服務,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才會越來越快。這是人類懶惰本性的積極一面。懶惰本性的消極一面就是希望別人多干活,而自己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而沒有這種實現可能的則希望能“守株待兔”。于是,很多人在組織里想盡各種方法少出力(比如謀個含金量高的崗位,或找個負荷輕松的職位),因這種人的付出與收入不對等,所以他們被朋友們視為“能人”,都投以羨慕的眼光和贊美的聲音。
貪婪是自私和懶惰的起因,我們沒辦法消除人的貪婪本性,但我們可以通過控制人的自私和懶惰,抑制萬惡之首的貪婪本性。于是,國家的統治階段制定了各種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又設置了各種職能部門進行實際操作(我常說如果沒有法律,都去搶銀行了),就是希望能抑制人的貪婪本性,促進社會的發展。企業也是如此。
雖然國家的法律法規很健全,但到今天為止,造假的仍然不斷(造假固然可恨,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問問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什么,是讓商品越來越貴,讓人民生活在憂慮和亞健康狀態嗎,連資本主義的政府官員、經濟學家和企業家都懂的道理——資本主義就是把奢侈品變成人們能消費得起的日常用品,為什么社會主義的公務員、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們不懂呢,是真不懂嗎?)、當消費者當傻冒蒙得一愣一愣的比比皆是(社會主義的各種企業組織都是用人民的納稅錢建設起來的,只是國家委派部分資產管理代表去運作,結果這些國家資產的管理代表者們視納稅人為“芻狗”,視國家所得為一已私利,為什么呢?)、侵占人民財產和利益的也不少(好多貪官在少年時期都生活得很苦,可以說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從小到大受的都是社會主義教育,可謂是根紅苗壯。但為什么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呢?),相應的法律應當說不是沒有,但為什么二十年來還是屢禁不止呢?正如我經常說過的:“制度是死的,是由使用制度的人制定的。再好的制度如果在貪婪成性的人手里,一樣發揮不出好的作用”。監查并不是個好辦法,只是權宜之計。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你總不能在每個相關的人身邊都派一個監查員吧,只能期望殺一儆百。但是如果環境不變,過去干什么的人今天還會心存僥幸繼續干,這是人的貪婪本性所導致的。一味地壓制更不是辦法,現在已不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了,更何況我們建設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呢。
那如何做才行呢?其實國外的政府和企業都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示范:將行為量化,比如各級政府的開支和錢款流向的公開、政府官員的財產公開,就是在量化。只有量化的東西才能相互比較,才知道那兒存在不足,前進的目標和動力是什么?
在企業里,迄今最先進的、可量化的管理方式就是被世界企業管理學界譽為“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經營方式”的精益生產。目前在社會上流行的很多管理方法不過是其分支。企業要想實現精益生產方式,需要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企業管理的精細化,第二個階段是精準化,第三個階段才是精益化。
精細化是將企業管理的各種脈絡把握清晰,精準就是制定出企業管理各項內容的標準,精益就是實現企業管理的少投入、多產出。企業要想實現精益生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中國企業開始學習精益生產已有二十八年的歷史(中國最早推行精益生產的企業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在1978年開始的。某位上海的精益生產培訓師自稱在1993年接觸的精益生產,竟敢在簡歷里號稱是中國的第一批,連這樣的人都不懂歷史,看來在中國推行精益生產還是任重道遠啊),普遍性的學習也有十五年以上,而極少企業能與國外優秀企業在管理上比肩的緣故。
首先,推行精益生產需要合適的人,需要一批肯做事、肯用精益思想做事的人,這就企業需要進行人才育成。大家都知道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也曾說過:“如果留下工廠,拿走優秀的員工,一年后工廠即雜草叢生;如果拿走工廠,留下優秀的員工,一年后會有一個更好的工廠。”),“企業”一詞,如果去掉“企”字上的“人”",則企業就變成“止業”。可見人才在事業的成敗上居有關鍵的地位,要想培養出人才,就要進行培訓和實踐。
其實,精益生產實踐難就難它在折磨自己,因為推行精益生產就要控制人的自私、懶惰的本性,而在這個世界上改變人的事情是最難做的。然而,在今天這個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里,你要不強大別人就會來折磨你,輕則會導致部分員工的下崗,重則會導致企業的破產。所以,你必須先折磨自己(如果練武一樣),只有把自己折磨得抗打擊能力強了,你才能去折磨別人,才能更多地占領市場份額,實現解放全人類的遠大理想。(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