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營銷需要“真戰士”!
“偽專家事件”引發的思考:
中國式營銷需要“真戰士”!
每次開車聽廣播節目,總是啼笑皆非:主播們極盡搞笑之能事,可是一旦播到自己真正的本行——新聞報道,就開始無休止的卡殼、出錯、重復,幾乎天天如此!
上網看新聞,大部分的頭條消息現在都不敢相信——不是這樣嗎?多少次我們被編輯們雷到,今天信誓旦旦發出來的新聞,明天就有相關部門跑出來否認。采編們的新聞道德與專業操守已經讓位于嘩眾取寵和所謂的點擊率。
大部分需要專業人士的行業和領域,充斥著無數的偽專家,這是中國社會與經濟的一大塊短板。
看“偽專家”的各色表演
其實這種“冒名專家”對于廣告營銷從業人員來說不是什么新鮮事,只是業內人士慣稱的“營銷手段”,但是靜思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偽專業”現象,不禁大吃一驚,偽專業現象已經不是個別的可以忽略 不計的現象了,它的嚴重性足以引發我們的思考。
“偽專家事件”的曝光只是冰山一角,稍加留意媒體就不難發現,如今各大網絡、雜志,都活躍著一些“專家”、“大師”的身影,他們指點江山、針砭時政,一副為民請愿的志士面目,然而他們真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有志義士嗎?經濟學家不研究學問,不為國家社稷貢獻有用的著作,卻是怪異論調滿天飛舞,像是指點江山更像是個攪局者,更多的是成為他們搏出位,沽名釣譽的手段;傍上“房地產”偽專業人士,不惜違背自己專業良心,甘當利益財團的輿論工具,愚弄群眾混淆視聽;文化界學術界互戴高帽,“大師”的封號越來越多,這些“大師”又有幾個作品能讓世人記得住的….“偽專業”繁榮至此不禁讓人感嘆。
作為營銷界的一員,我們更關注營銷界狀況,但是也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現象,無孔不入的“偽專業”也早已不知不覺混跡這個領域,而且其受污染的程度并不比其他領域輕。
營銷界里的“偽專業現象”
營銷業素來被譽為站在市場最前線的戰士,一向是以真槍實彈打天下著稱的行當。在堪比戰場的商場上,任何人都知道企業、產品、品牌非兒戲,營銷人士也常將毛澤東同志“槍桿子里出政權”當做座右銘。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企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盛況,中國企業近年接連謀略國際的舉動讓中國人為之振奮,然而作為企業天然同盟體的中國營銷界并沒有隨著中國企業一起騰飛,相反卻出現了很多人不愿看到“衰態”,這種“衰態”表現在營銷業整體口碑普遍不佳,營銷從業人士在客戶面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更甚的還被扣上羞辱的“騙子”名號。這不得不讓這一行業中真正嘔心瀝血真正專家們痛心疾首。
民間一句俗話:一個老鼠壞一鍋湯。營銷界的“信任危機”與存在大量的偽專業人士密不可分。營銷策劃是理論指導實踐的工作,由于專業特性使得營銷策劃多止于策略規劃而少于操作執行,然而這卻成了那些空會紙上談兵而無征戰沙場能力的偽營銷專業人士偽裝的土壤:
很多自詡“營銷專家”人士,常常一副高深莫測做派,每每談及營銷必引經據典,讓不熟知理論的行外人士頓生敬仰之情,而到了實際操作項目時,卻始終無法擺脫那些陳詞濫調大道理;要知道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沒什么真正的實際意義,企業的實際問題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得深入細致的考察訪談、嚴密的論證發現解決問題。
營銷界“十大”、“專家機構”遍地開花,甚至連業內人士也搞不清中國到底有多少個“十大”。不少“專家”抱著自詡的幾個成功案例侃的天花亂墜,但是這些案例的可信度有多高?成功的標準是什么?水分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要知道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特殊情況,一個成功并不代表所有的都能成功,每次成功的策劃都來自腳踏實地市場調研、深入細致的消費者洞察、研究分析腦力激蕩以及市場驗證。
翻看一些公司的介紹,“深度合作伙伴”一項羅列眾多名企,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知名企業幾乎被囊括已盡,不禁讓人疑問,如果這些名企業同時有這么多深度合作伙伴的話,恐怕每次溝通會都要到廣場上開了。
中國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中國企業迎來的國內國外競爭者也越來也多,經歷08經濟危機風卷殘云,中國企業面臨困難更加嚴峻,企業家決策每一步會變得更加理性和謹慎,后危機時代中國企業的艱難復蘇,更需要的是有真正市場經驗、有務實作風的營銷真專家。
營銷服務外包時代來臨
誰來擔當責任
中國營銷走過點子策劃時代,走過獨立合作時代,正走向整合服務模式的服務外包時代。營銷從業人士只有把握住這個趨勢,利用自身多年征戰中國市場的豐富經驗以及腳踏實地的專業作風才能真正幫助中國企業度過難關,迎接更大發展。
“營銷服務外包模式”是高度首先提出來的,這一論斷絕不是一個嘩眾取寵、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口號,它是高度十幾年市場營銷風雨歷程的經驗的積累后的前瞻。
“外包”對于商界早不是什么新名詞,多年前帶動中國沿海實現經濟騰飛的“OEM”代工就屬于外包的一種。它是企業將其輔項業務交付由一個和多個供應商完成,從而減輕自身的成本投入和管理開銷,以便更專注自身競爭優勢的塑造和保持的一種商業模式。耐克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它沒有一家自己的工廠,沒有一個自己的加工工人,在保留必要的設計研發和品牌管理企業職能外,幾乎將其他職能服務統統外包出去,使自己更專注于“耐克”品牌的管理和延展,從而創造了它輕資產運營的商業奇跡。
隨著中國市場環境的日漸復雜和金融危機后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加劇的情況下,企業選擇將自己不太擅長的營銷職能進行外包,無疑是目前企業最實際的經營方式。
中國營銷策劃業初期階段是點子策劃的時代,這個時代服務的特征是典型的拍腦袋靈光閃現,這種現如今讓人啼笑皆非的策劃方式當時的盛行,也正中國市場經濟初期階段,營銷從業人士包括企業人士營銷知識的貧乏。這種方式更多的是取決與策劃人員的不太成熟的營銷體系和靈感,因此對企業的難逃管中窺豹的疏忽。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市場營銷也在國外理論的大量涌入和本土營銷人士的多年積累漸成體系,此階段獨立合作服務模式到目前仍然眾多營銷公司采用,它多以零散的單項策劃服務為主,雖然具有靈活之處,但是仍難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企業會抱怨營銷策劃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營銷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市場大環境和企業小環境的綜合把握。高度提倡的營銷服務外包就是從合作伊始就與企業家站在同一高度,以專業眼光審時度勢,把握市場大環境,首先明確企業戰略方向,有了戰略方向才是一起策劃不偏方向的大前提;在過程中,堅持與企業貼身同行,通過充分的溝通實現充分的了解,有效克服“外腦”不了解企業而導致策略最后的空洞無效。嵌入企業經營系統,擔負起營銷職能,省去企業后顧之憂,從而共同鑄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營銷始終是矗立市場前沿的先鋒行業, “偽專業”、“偽專家”不可能掩蓋那些踏踏實實,以腳丈量市場、傾心傾力研究市場營銷真專業人士的鋒芒。中國式營銷需要“真專業”,中國企業更需要營銷“真專家”、“真戰士”,營銷服務外包時代到來,讓真專業為中國營銷界的榮譽,為中國企業的明天奮斗!
- 上一篇:鞋類品牌營銷名人效應有多高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