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短視:禍害了多少“好產品”!
【中國鞋網】前段時間,在營銷傳播網上看到一篇關于K可折戟沉沙的文章,作者作為K可第三方親歷者寫出了失敗的一些原因,也許很多還是很重要的原因。這也算是一個全案了,但奇怪的是:好像沒有多少人對此有興趣。文章連載以后,閱讀的人也不多,或許是因為作者太想“寫好”了,或者因為寫得“太長”、太“復雜”反而沒有人看了。筆者認為這個失敗的案例還是有警示作用的,換句話說,這在業界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遺憾的是沒有引起相關行業、相關模式操作者的足夠重視。
在這里,K可算是一個極端了,文章說的那么多原因,從原罪,戰略、運營、管理、團隊、營銷、系統等諸多方面做了剖析,當然這沒有錯。實際上,采用這種方式或模式進行營銷、炒作的企業最大的問題可能不在那些方面。我認為最大可能就是“戰略”的欠缺,但這個“戰略”不是文章所說的那個“戰略”。K可失敗的最大原因應該是:決策人的短期行為所致,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將這個產品作為一個品牌或事業來做,結果可想而知。至于戰略以下的運營、模式、管理、團隊等等,都失去了源泉與活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筆者不想去分析第三方的問題,為什么會這樣等,我只想對第三方說兩句話:第一,作為一個長期服務客戶的第三方智囊(不清楚具體情況,姑且這個稱呼吧)出現這種問題,應該是不可原諒的;第二,至少在戰略上要糾正這個方向性的錯誤,而不是在產品死去以后表示惋惜。
當然不是要責怪誰,外因是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最大的問題當然是K可本身。還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K可營銷的“外行”和“急功近利”。
一年多以前,筆者在深圳布吉海關農批市場附近,看到一家很小的快餐店的招牌居然是K可做的,那個快餐店賣的快餐主要是7-10元的盒飯,還有粉面,現在那塊招牌還“屹立”在那。如果你要說那里人多,宣傳一下產品,但我想知道的是:你的消費者在哪?難道是在那吃快餐的人?
對于這種事情筆者就不說了,每當我經過那里的時候我就“心痛”一陣。
除此之外,筆者還碰到另外一件不解之事。應該在07年下半年,具體時間記得不太清楚了,一天下午,筆者路過一條不是很繁華的街道,看到K可的促銷員在免費試飲和買贈,一個小促銷臺、一把太陽傘、2個促銷員、幾瓶產品,不留意基本看不到那里在那干嗎。街道不是辦公區,也不是中高檔社區的所在地,在這種地方搞活動實在想不出來有什么道理!
相反的例子:在此之前,統一推出果粒多,雖然不是針對高端的人群,可統一也不會隨便在一個小街道進行宣傳,筆者上班的辦公樓區域,“果粒多”就進行了贈飲和贈飲后的反饋信息收集,感覺專業、有效多了。所以說,K可花了很多錢,也想做很多事,但從這些小事上,可以看出來,思維的混亂。
有人說:戰略錯了,執行得越到位,就死得越快。易中天也說:方向錯了,停止就是進步。
你能怪誰呢?是團隊執行不力?是營銷政策不到位?是價格太高?都不是,最要命的是管理層的“營銷短視”、殺雞取卵。
你能說K可在產品上沒有下功夫?你能說K可產品沒有效果,顯然不能。
文章都說了:太陽生科從2000年開始,投入巨資和原料與德國LAT研究院、吉林大學等一起攻關,向植物深加工領域的尖端技術發起進攻。經過上千次對各種植物的萃取試驗,于2003年成功掌握了植物“精萃”技術。同時按照歐洲植物保健飲料標準,太陽生科自主創新形成了獨特的生產工藝和配方。同年向廣東省及國家申報了K可飲料系列產品。
前后七年之久,但最后失敗了呢?為什么?
難道這么久了,產品還不夠成熟,聘請了具有快銷品、保健品的資深經理人營銷上、管理上還不夠有經驗?這些都難以站住腳。筆者說是戰略的問題,就是認為投資人、決策人太小看營銷了,太小看食品、保健品的營銷了。
離開了這些來談產品、談品牌、談戰略,沒有任何意義。高層認為這個產品有潛力、獨一無二,那么,還要戰略有何用處。
腦白金、黃金搭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許是K可看到的是表面,以為前兩者是靠廣告轟起來的。廣告是沒錯,但腦白金是經過很長時間預熱,宣傳、造勢、軟文攻勢才起來的,不是簡單的廣告攻勢,再則,腦白金等的目標群體和K可是不一樣的,就消費心理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史玉柱是一個投機的商人,但他在進入這個行業,以及運作這個產品時,是經過嚴格的試銷的,然后由慢到快,迅速覆蓋全國,他是把產品真正當作“品牌”和“實業”來做的,表面上看起來,他在投機、在投資、在做項目。
我也親眼見到一個很好的產品被“玩”死的。不可否認,投資人確實有“眼光”,但這種眼光,玩玩“項目”還可以,真正到了實業,要進行長期的精耕細作和品牌營銷的時候,他們往往沒有耐心,總想一夜暴富,恨不得打了廣告就坐在家里大把數錢就好。實際上,在快銷品的行業里,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一家做男性健康用品的企業,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投資人也有具戰略眼光,為項目打造了一整套的商業模式,也進行了嚴格的可行性分析,但最后還是失敗了,而且敗的非常慘,投資人嚴重虧損,幾乎沒有任何回報,此項目最后完全退出市場,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中當然問題很多,但最大的問題是投資人以及聘請的總經理好高騖遠,看到項目前景誘人,但忽視了企業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不可能“一口吃出個胖子”來的道理,把項目的命脈置于一個招商的手段,進行全國啟動。但該產品的特性較為復雜,啟動起來談何容易,此后,項目完全陷入被動。實業不是炒股票,今天買,明天漲了就拋掉,而是先要做容易的,從小的市場和細化的操作開始,方能成就大的、宏觀的全國的市場。
這是筆者親眼看到的一個案例,與K可雖然分屬不同的行業,但過程和結果都極為相似。看到這樣的案例,其實很心痛。這些產品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很開發的,花費的時間、精力、財力無數,但卻連“曇花一現”都沒有,令人遺憾。
希望這些有錢投資的大佬們不要這樣“玩”了,這么好的產品最終都消失在茫茫人海,浪費了多少人、才、物,著實令人心痛。就算你把這樣的產品當一個“項目”,也不要用這種思維來操作,可以進行獨立的子公司進行獨立核算,聘請職業團隊操盤,放手讓他們一搏,或許還真有希望。
- 上一篇:限量版:不該只是營銷噱頭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