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阻礙中國企業走出去
20多年只給碩士研究生教授一門《企業文化》課程,這讓孟凡馳所在學校的校長感到不可思議,可是,孟凡馳還是幾次拒絕了校長讓他加上其他課的建議。
“能把一門課程教好就很不容易了。” 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教授、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孟凡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像他一樣專一而執著地研究企業文化的人,在國內可能真的很難找到第二個! 熟悉他的朋友說,平時不善言談的孟凡馳,課堂上卻是神采飛揚。
“企業文化就是橋梁,上連文化建設,下連企業實踐,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導——企業,文化建設搞的好不好,將對社會導向起到關鍵作用。”似乎更喜歡站著說話的孟凡馳在接受記者采訪的一個半小時內幾乎沒有沾過椅子,他像在講臺上一樣在記者面前走來走去,讓你的視線、思路隨著他的身形移 動,企業文化這一概念似乎也因此變得不再那么枯燥了。
95%的人不明白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傳到中國不過二十幾年的時間,迄今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業文化!泵戏柴Y說。
1984年,中國開始大規模引進外資、借外債、搞出口加工。中國的企業一下子發現了世界上有很多的成功企業和他們與眾不同的管理模式,于是,各種西方的管理學派開始被大量引進中國。就是在那個時候,孟凡馳注意到了一個叫做“企業文化”的理論!坝幸环N眼前一亮、豁然開朗的感覺!彼f,“因為我覺得,至少企業文化在學理上講的通,應該對企業實踐有用。”
“中國是和猶太民族并列的世界上兩大聰明的民族!泵戏柴Y說,“可是單憑傳統文化卻不能讓中國走向世界。”技術性的東西難不住聰明的中國人,可是文化層面上卻難住了!懊戏柴Y說,”國際上的制度應用、國際上的搏弈規則,以及東西方文化上的不能融合,都使得中國的企業在引進外資和走出去的過程中無法做到得心應手,如果不能破解這些文化上的基因密碼,就無法參與強烈的國際市場競爭!
“西方國家1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把他們的企業歷練的相當成熟,企業職工素質高、管理基礎牢、工業流程完備……”孟凡馳說,“而中國的企業沒有經過這些過程,洋務運動后中國的半殖民地社會工業基礎薄弱,僅有一點不成熟的民族產業。隨后,在沒有形成規;蜕鐣瘧B勢的情況下進入了計劃經濟,再之后,又一下子進入到了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是,一大批企業面對高文化含量、高法律含量的市場經濟明顯地感到不適應了。”
國外成功的企業管理模式讓中國企業在那個時代不僅僅是感到了好奇!耙驗橹袊髽I迫切地需要和現代的國際文化接軌,所以他們要學習、要借鑒西方的管理體系!
“不過,那些管理體系作用在中國企業的身上,卻沒有產生必然的、顯而易見的效益,甚至到了水土不服、走不下去的地步。”
“西方人來中國,沒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經常會馬失前蹄;中國人走出去,沒有西方文化知識,對市場經濟的對接也就非常倉促,這都是文化和知識的不對稱所造成的!
“那么多的管理方法在中國失效,卻惟有‘企業文化’走了下去!泵戏柴Y若有所思地說道,“也許,這更堅定了我研究下去的決心!
日本經濟強大的文化因素
事實上,企業文化理論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美國,卻是美國驚異于日本經濟20年的巨大發展,進行了深入比較和反思后所提煉的結果。 “僅僅20年,一個千瘡百孔的戰敗國就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并且迅速走向世界,向一貫以世界霸主地位自詡的美國說‘不’,還擺出了與‘老師’一爭高下的態勢,在美國建工廠、開辦企業辦事處,收購企業,購買債券和股票,對美國實行資本輸出,這對于危機意識向來就很強的美國來說,具有強大的刺激性,他們不可能坐視其發展,更不能允許他們超過美國。”
孟凡馳告訴記者,那時,美國動員了一批包括理論界和實業界在內的強大力量,對日本進行了一番旨在找出其經濟發展動力所在的深入的考察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是:日本經濟乃至綜合國力的迅猛發展,其基礎在于企業活力,而決定企業活力大增的原因,不在于技術、設備、制度和通貨膨脹等外在因素,而在于管理文化的先進,在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適合現代企業的要求,適合新時代勞動者主體性發展的特點。
“最早將企業文化應用于實踐的日本沒有形成的理論由美國總結了出來,而其中的以人為本則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可以說企業文化帶有西學中源的性質。”孟凡馳告訴記者,“難怪大家都認可,企業文化,根在中國,開花在日本,結果在美國!
企業文化關系國家經濟未來
“不過,企業文化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 孟凡馳介紹道。從1982年開始陸續傳到中國,到1988年經過了六年的認知,企業文化在1989年那場運動中一下子被扣上了西化和自由化的帽子,當時的社會輿論都認為,企業文化跟中國的文化背景和企業條件不太相符,到底是應該以人為本還是以物為本都是當時爭論的焦點,“甚至有在中國不宜談企業文化而更適合談企業文明的極端說法。”但有關企業文化的研究并沒有停止。
直到1992年,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為標志,市場經濟在短期內被迅速推動,企業文化在中國才開始進入到全面啟動和實踐階段。在隨后的十四大,企業文化建設被正式寫進報告!澳莻時候,中國式的企業文化正步入一個死胡同!
孟凡馳一直喜歡用三國時期的赤壁大戰來形容當時中國企業文化的狀態:計劃經濟時期,每個企業都相當于一個大車間,廠長只管生產不管經營,國家會統一制定生產和銷售計劃!捌髽I就像三國赤壁大戰時綁在一起的戰船,要動一起動,要停一起停,既不能大步快跑,也不能倒閉停產。那時的企業文化還被稱做精神,是一種自發的沒有形成理論的精神,適用于任何企業,所以才會有全國范圍開展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因為只要有這樣的兩種精神就夠用了!
市場經濟開始以后,綁在一起的戰船被打開了,產品結構、企業體制都開始發生了變化,國有、民營、三資等齊上陣,走的方式不再一樣,節奏不再一樣,國家只管大方向,企業的自主權和決定權越來越大。而企業在前進的過程中如何繞過風浪暗礁,都開始由企業自己來決定,企業要想不倒閉,“船長”和“船員”就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船長”在與不在,“船員”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市場經濟越突出,企業文化就越突出,每個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都需要有自身的企業文化,并且用自身的企業文化來指導自身的發展!
“這不是主觀推動,而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孟凡馳說。
從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爹死娘嫁人、個人顧個人”等過分強調個人才華,甚至致對手死地的做法開始,到今天注重團隊精神,企業文化一直在發展。
“美國原來的孤獨英雄時代已經過去了,個人作用的發揮同集體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密不可分! 孟凡馳說。“個人主義加上內部導向,一度使得美國經理人跳槽頻繁,他們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管團體和公司的需要,甚至犧牲團體和公司的利益,導致美國公司每年有68萬家公司倒閉,包括很多大公司!
事實上,任何公司若沒有人關心,都會只剩下倒閉一條路。團體也一樣,由于美國社會把公司當作一種為了個人謀利的社會技術,是一種單純的工具,因此在經濟舞臺上,美國的發展潛力很可能不抵具有團體導向的德國、法國和日本!岸晒Φ墓驹诟鱾層次上都保持著強大的凝聚力,它使集體內的分子既能個個獨立存在,又能緊密地凝聚在一起,它是使職工產生組織成員感的力量。”
“這是中國的企業需要深刻意識到的!泵戏柴Y說。
“真正做好企業文化的不到1%”—原中宣 部常務副部長徐惟誠談企業文化
“我是記者出身,所以對什么都好奇!弊谧约憾褲M書的辦公室里,徐惟誠并不承認自己是研究企業文化的專家,他說,自己只是對企業文化好奇了20多年,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從中宣 部常務副部長位置退下來的徐惟誠一直筆耕不綴,不僅擔任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的總編輯,還是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的顧問。
“20幾年前,企業文化傳入中國,讓大家既好奇又充滿了探究的興趣!毙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那時就一直在探究企業文化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關系,雖然企業文化并不能完全替代政治思想工作,但是企業文化經過20多年的發展卻充滿了生命力!
“企業文化是個好東西,中外許多名企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以企業文化為核心形成的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容忽視的!毙煳┱\說,“但是,從中國企業的整體來說,目前真正能夠做好企業文化的還不到1%.”
企業文化與國際化
企業文化曾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名聲不好,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進入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迫切需要發展。當跨國公司進入國內,在當地建起合資企業,要求管理要統一,文化更要統一,并且“強迫當地人按照投資方的思維來辦企業!币虼耍谝欢螘r間以來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抵制。
其實,在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企業在經營中勢必要面臨不同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也導致企業的“政令”受到了很大阻礙。例如,總公司同樣的一個規定,雖然子公司的員工們沒有公開反對,但是執行起來卻和總公司的文化有很大的背離。這是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如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給企業文化正名,并且意識到了企業文化應有的作用,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也在注意吸收當地的文化營養,以達到互相融合。
企業文化與本土化
“任何企業文化都不是關起門來的企業文化,都要和社會以及當地的文化打交道!
沃爾瑪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完全按照他們在美國的模式在中國建超市——遠離市區的大賣場,大停車場,甚至購物的手推車都是大號的。沃爾瑪運行了一段時間以后很快發覺不對,因為當時中國人很少有私家車可以開車去遠郊購物,中國人也沒有一周購買一次生活用品的習慣。隨后,沃爾瑪逐步改變了自己的戰略,賣場也開到鬧市區,連手推車都變小了。
“目前中國的一些企業還在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企業文化,不僅外人不清楚他們的文化是什么,他們也沒有和社會結合起來,使企業文化成了無本之源!
這些年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有許多好的現象,就是更多的企業開始注重打造企業和職工的共同價值觀。但是,其間卻出現了一個危險的信號,那就是很多企業價值觀很完備,比如愛崗、敬業、勤奮、拼搏、協作等等要求一應俱全?墒沁@樣“圣人式”的要求員工在短期內可以做到,長期做到卻不可能。
所以,企業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來打造企業文化的核心。
企業文化需要個性
任何成功的企業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圍,而良好的企業文化的形成便是企業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需要有自己的個性,照搬照抄的企業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有百害而無一益,F在,為了提高競爭能力,我們的企業正變得越來越大,不少企業正在做強做大搞集團化。企業集團需要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需要一個統領的文化。而集團每一個下屬企業都有一個理念,不同的企業理念會打架,形成不了一個拳頭。因此,必須處理好這種關系,避免企業文化的兩層皮。
- 上一篇:企業過冬不是員工裸奔的理由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