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大選看品牌營銷
2008-3-22日,是臺灣省非常特殊的日子,是全球華人特別關注的日子,也是各國政要比較留意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臺灣地區新一屆領導人的選舉日,就在這一天國民黨候選人此次以765.87萬絕對高票當選新一屆領導人,大大領先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200多萬票,從此臺灣地區大選暫告一段落。現在大選雖已結束,但反觀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臺灣地區的領導人大選跟品牌營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是選民用手中的選票來決定未來領導人,而品牌營銷則是消費者用手中的鈔票來決定品牌產品的銷售前景,臺灣大選采用的是完全市場化、民主化的操作,品牌營銷也是通過市場化運作來完成品牌使命的,無論臺灣大選還是品牌營銷其中競爭都非常激烈,那么臺灣大選對品牌營銷有什么借鑒意義呢?
1.要有優秀的品牌營銷團隊
自從2007年2月馬英九宣布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馬英九下大力氣組織了超強陣容的選舉團隊,競選副手——蕭萬長,學歷是:“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美國喬治城大學領導人員演習研究會、美國艾森豪獎學金得主,資歷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行政院長”、“經濟部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是臺灣的經濟專家,兩岸共同市場的倡導者,是馬英九競選的經濟軍師;競選總干事詹春柏,有著豐富、成熟的輔選經驗,是馬英九前三次選舉(兩次臺北市長,一次黨主席)的總操盤手,并且前三次都能幫助馬英九競選成功;競選首席軍師金溥聰更是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競選總部主委江丙坤曾主管臺灣經貿事務,是推動臺灣經濟騰飛的重要人物之一,有國民黨頭號財經戰將之稱,發言人羅志強、蘇俊斌等也是島內政治名嘴媒體核心,等等這里不一一列舉,僅從這幾位就可看出馬英九競選團隊整體素質,馬英九這次勝選首先得力于他的競選團隊。俗語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品牌營銷要成功,首先就要組建優秀的營銷團隊,營銷團隊組成人員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尤其象營銷總監一定德才兼備,市場、企劃、銷售人員等也要業有專長。實際上品牌營銷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營銷團隊的決策能力、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等,而要同時具備上述能力就一定要組建優秀的營銷團隊。象我們熟知的華潤雪花啤酒,正是有中國啤酒第一人侯孝海(原華潤雪花啤酒市場總監)領導的優秀營銷團隊,僅僅幾年的時間,就趕超燕京啤酒和青島啤酒,一躍成為中國啤酒第一銷量和品牌新秀。
2.要有準確的品牌定位
自2007年2月正式宣布參選臺灣領導人以后,馬英九就積極展開深耕基層的活動,他先在去年5月花了10天的時間,打著“青春鐵馬行”的旗號,騎著腳踏車跨越臺灣南北675公里,途經臺灣17個縣市,64個鄉鎮。去年7月,馬英九競選團隊進一步大規模展開中南部的“long stay”下鄉長住計劃,把臺灣分成六大區塊,以行政區域劃為中彰投(臺中、彰化和南投),云嘉南(云林、嘉義和南投)、高高屏(高雄縣市和屏東)、桃竹苗(桃園、新竹和苗栗)、宜花東(宜蘭、花蓮和臺東)、北北基(臺北縣市和基隆),讓“不想整天在辦公室想政策”的馬英九在每個區塊長住10天到20天,每縣市停留3天到5天,這段時間從黎明破曉到夕陽西下,無論是下田插秧,拉牛耕田,挑洗鴨蛋、出海捕魚,馬英九與民眾一起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正是如此深入社會基層、貼近百姓生產生活,馬英九才能在調查的基礎上看清了社會的矛盾和百姓的需求,他明白老百姓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生活,最關注的是經濟發展、反對腐敗、兩岸關系等,藉此準確的定位了競選主軸,主打經濟牌,打出“阿九向前行,臺灣一定贏”的旗號,主張“開創新興產業,振興傳統產業,創造十萬個就業機會,以雙航圈、雙中心,結合亞太,布局全球”,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至于品牌營銷,則要在品牌產品上市前甚至是產品研發時就要進行市場調研,調查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類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同品或競品的整體情況、經銷商的反映情況、國家政策、行業發展趨勢等,在調查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然后進行品牌產品的市場細分,最后對品牌產品準確定位。尤其深入調查是品牌營銷的基礎工作,在營銷中最為重要,毛澤東曾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再說調查是件苦差事,很多人怕難怕累怕苦,沒有深入營銷一線調查,沒有核實數據,因為調查不準確或不全面,也就無法準確定位,正是定位不準確而阻礙了品牌的營銷。其實這點我們可以看一下,凡是銷售好的品牌一定有準確的品牌定位,象農夫山泉礦泉水的“農夫山泉有點甜”,自然定位在“甜”上;蒙牛牛奶的好奶“來自大草原”則定位于產品的品質上,水井坊白酒的則以“高尚生活元素”定位奠定了在高端市場的地位。
3.品牌營銷的市場規劃
馬英九競選的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面對的是整個臺灣地區的選民,原則上要想競選成功必須贏得臺灣大部分區域的大部分選票。而在傳統上以臺北為中心的北臺灣是國民黨的陣地,選票主要投給馬英九。而以高雄為中心的南臺灣則是民進黨的鐵票倉,選票主要投給民進黨競選人謝長廷。而臺灣中部基本上是游離選民居多,這些選民投票意向不很明確,也就是說既可能投給國民黨的馬英九也肯能投給民進黨的謝長廷。面對這種票源狀況,馬英九團隊決定采取“保住北臺灣、開拓中臺灣、爭取南臺灣”的區域規劃,明晰的區域規劃為馬英九勝選奠定了基礎。品牌的營銷也是這樣,也需要準確的市場規劃,確定做哪些市場,先做哪些市場再做那些市場,哪個是市場是基本市場,哪個市場是重點市場,哪個市場是中心市場,哪個市場是輻射市場,等等做一清晰規劃,這樣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條不紊,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步步為營、節節勝利,使整個品牌營銷有個良好的開端。
4.品牌營銷的競爭策略
在臺灣競選中,民進黨緊咬國民黨黨產、國民黨的歷史原罪、二二八、戒嚴幽靈……等等歷史包袱,馬英九都采取了躲在陳水扁的背后策略在因應,和民進黨的訴求保持著些許的認同,又保有些許的差異,但絕不像過去的國民黨般,站在陳水扁的正前方追對廝殺,這樣讓陳水扁手伸不到,也就打不到,謝長廷想打馬也沒有辦法。針對民進黨善于打口水戰,因此對民進黨主導的議題馬英九不回應、不反駁,使得民進黨無法抓到任何把柄,也就只能無可奈何。出奇制勝是馬英九勝選又一重大策略,象“青春鐵馬型”、“long stay”的活動在當時看來有些另類,而正是這些出奇制勝的招法使競選對手無章可循無法應對,幫馬英九贏得的了選民的認可。在品牌營銷上競爭策略尤其重要,能否象馬英九一樣制定出適合的競爭策略,這考驗著營銷人的智慧。針對消費者、競爭對手、經銷商等的具體狀況,對消費者是宣傳品牌產品的價廉、功能、方便、實用、安全、健康還是其他?對競爭對手是采取進攻策略、防御策略、迂回策略、游擊策略、攔截策略還是其他?對經銷商是厚利誘惑、前景吸引、管理制服、博取感情還是其他?這些都需要營銷人深思熟慮,權衡利弊,揚長避短,制定出一套適合品牌營銷的策略。這里強調一點,品牌營銷務必要學習馬英九競選的出奇制勝法則,一定要立足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打敗競品,只有創新才能保持品牌優勢,只有創新才能贏得品牌營銷的最終勝利。
5.品牌營銷的整合傳播
這次臺灣競選幾乎運用了全部的傳播手段,電視、電臺、網絡、報紙、雜志、造勢大會、路牌廣告、宣傳車輛、模型廣告、飾品廣告、公關廣告、事件廣告等等,只要能想到能做到的宣傳手段都用上了,無論國民黨的馬英九還是民進黨的謝長廷在這點上都是盡其所能,正是這種鋪天蓋地的整合傳播,才使候選人的政見向選民表達的淋漓盡致,也使候選人的形象深入選民心中。現實品牌營銷中,企業在宣傳上往往比較單一,多數要么選擇電視廣告,要么選擇報紙廣告,要么選擇路牌廣告,等等不一而足,當然這里邊可能受企業財力的約束,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要做品牌營銷,即使經濟有困難也要想辦法適當考慮廣告的整合傳播,做到幾種傳播手段的最佳組合,實現從高空到地面的立體化傳播,爭取花最少的錢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比如一些公關廣告、事件廣告等,只要時機選擇得當做法適當,有時甚至不花錢或花錢很少,而傳播效果極佳,建議品牌營銷時要多加考慮。有時采用整合傳播進行品牌營銷,表面上看來是花錢多,但對品牌宣傳效果來說是任何單一傳播無法比擬的。從臺灣選舉可看出整合傳播的重要性,雖然整合傳播對我們來說是老課題,但在品牌營銷如此激烈的今天更是新課題,我們一定要倍加重視!
6.品牌營銷的危機管理
這次臺灣大選,候選人馬英九、謝長廷都成立了危機處理中心,全面處理競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足見危機處理在大選中的重要性。受益于危機處理的能力,馬英九成功化解了綠卡風波、政治獻金、夫人周美青偷書造謠、馬英九父親的曖昧關系等。而品牌營銷中目前最缺的恐怕就是危機管理,企業往往只考慮怎么做品牌,卻很少考慮危機發生可能給品牌帶來的傷害,象雀巢轉基因事件、高露潔致癌牙膏事件、阜陽劣質奶粉事件、龍口毒粉絲事件等,這些危機都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這些當屬輕者,重者則會導致企業的倒閉,如前些年的三株口服液的致人死亡事件使三株集團轟然倒塌。因此品牌營銷中一定注意危機應變的處理,對一些大型的品牌企業最好設立專門的危機處理機構,如公關部、宣傳部等,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保障品牌營銷的順利成功!
7.品牌營銷的資源整合
2008年臺灣大選中,馬英九可以說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爭取了一切可以爭取的資源,對親民黨、新黨、無黨派等大施善意,對深綠的李登輝也表示尊敬,在各地成立競選指揮部、后援會,跟出租車協會、婦女聯合會、教育界工會、工商協會等各類團體和協會親密互動,藉此宣傳競選綱領贏得民心支持,凝聚資源整合資源,形成競選的合力。競選后期國民黨把黨務機構和競選機構統一起來,全力為馬英九輔選,極大地提高了競選的質量和效率,正是最佳的資源整合為馬英九競選成功贏得先機。品牌營銷中,人力、資金、物流、產品、技術等這些內在資源往往不能滿足品牌的需要,品牌營銷需要更多的資源,這些資源來自哪里?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說過“資源98%靠整合”,所以資源只能靠整合,借市借勢借時借事,取長補短,發揮優勢,比如借助經銷商的網絡資源、經濟資源、配送資源,借助“3.15”等節會的宣傳資源,借助國家補助農村家電的政策資源,借助材料產地的原料資源,借助科研院校的科技資源等。只有對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科學的整合,才能更好的為品牌營銷提供充足的支持。
8.品牌營銷只能有一個領導中心
馬英九這次贏得大選,還受益于國民黨只有一個領導中心,就是一切唯“馬首是瞻”,一切以馬英九贏得選舉為中心,一切以馬英九為中心,在這次選舉中不要說國民黨的普通黨員,甚至連國民黨的黨務機構都調整了方向圍繞馬英九選舉開展工作。過去國民黨選舉總是鬧分裂搞內斗,多個中心多個派系各自為政,象2000年、2004年臺灣大選國民黨失敗與此有重要關系,這次大選國民黨吸取以前教訓,盡釋前嫌空前團結,建立圍繞馬英九選舉的一個領導中心,因此贏得了大選的空前勝利。而看一下品牌營銷,我們難免感慨,現在不少企業品牌尚未推出,內斗就已開始,爭權奪利、拉幫結派、各自為政,總經理、營銷總監、生產總監、技術總監、市場總監、物流總監、財務總監等互不配合、互不支持,甚至互相拆臺,誰也在管誰也管不好,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區域經理、營銷員等中低層人員更不明白該聽誰的不該聽誰的,只能應付,你說了聽你的他說了聽他的,或者干脆誰有權勢誰有關系聽誰的,到頭來品牌營銷胎死腹中!其實這種情況完全可以避免,建議企業招聘人才時嚴格把關,只選德才兼備有團隊精神的人,董事長等企業最高決策者把各職位權、責、利明晰化,確立品牌營銷的核心領導人,授權于品牌營銷的核心領導人,只此一人對品牌營銷負完全責任,實行分級領導體制,下級只對直屬上級負責,不越級不跨部門參與管理,并且要建立起一套制度來保障各部門、各部門負責人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一個中心是“忠”心耿耿,兩個中心就是后“患”無窮,因此品牌營銷中不管有多少分支機構,只能有一個營銷領導中心,只能有一個營銷領袖,所有品牌營銷人員一切行動聽指揮,一切圍繞營銷領袖的營銷方針開展工作,并且品牌營銷過程中必須思路統一、行動統一、口徑統一,一切以品牌營銷致勝為唯一出發點。
總之,這次臺灣大選對品牌營銷還有很多啟發,在此不再一一詳談,僅僅略談以上幾點,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前輩指教!
(說明:文中所談只為品牌營銷而言,沒有任何政治傾向)
- 上一篇:從恒源祥到奧克斯事件營銷談品牌塑造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