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的“賭徒心理”
有一位老總說,干企業搞項目,實際就是一種賭博行為。這期間不僅考驗企業決策者的膽量,而且鑒別其決策的能力。沒有膽量,企業的發展不可能上一個臺階,只能是開沿街小店;沒有能力,企業只能是原地踏步,最終趨于消亡。
老總的這番感慨,表達了幾層意思:一是做企業有時候就是在賭博,因為,企業經營者不可能對企業經營項目的前景看的太明了;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一個前景不錯的項目,確實需要賭一賭的心理;三是這種“賭”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四是要“賭”必須付出代價,企業決策者在賭的過程中判斷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了賭的結果和賭的風險代價;五是企業競爭就是在賭,不賭是死,賭也是死,賭贏了可能就是生。
在整個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當代,企業經營面臨的壓力是較大的,企業經營者時刻都在考慮如何跳出固有的經營模式,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找到企業自己的藍海。因此,也就在不斷地挑戰一個新的發展高度,不論是在技術改進、科技含量的革新上,還是營銷方式、經營思維的轉變上,都在從軟、硬條件入手,希望超越競爭對手,占領新的制高點。
在尋求企業藍海的過程中,沒有一種“賭徒心理”做支撐,可能企業決策者再也找不到任何新的心理保障來解釋自己忙于開拓藍海、逃避紅海的原因。他們把企業經營、項目投資看成是人生經歷的一場賭博,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豪賭,獲得心理到精神上的快感,從而實現企業一步接一步的發展,這即使對自己的挑戰,亦是對企業的發展開路。
既然是一種賭博,那么輸贏是必然的。個人賭博,犧牲最多是個人的財產;企業賭博,犧牲的可就是眾人的財產,風險相對個人而言,要增加不少,并且還會引起一個小團體的穩定。企業輸掉了,結果會很難堪的,不僅員工四分五裂,企業聲譽也將名落孫山,企業決策者成為最大的罪人。企業賭贏了,結果也是樂觀的,不僅員工高興,企業聲譽亦將名聲顯赫,企業決策者則成為媒體和輿論關注的對象,成為行業的一個標桿。因此,“賭”的意義要么是身敗名裂,要么是一鳴驚人。
大多數企業決策者,當然希望是后者。但是,要在“賭”的心態下,實現一鳴驚人的壯舉。那么,單憑有“賭”的膽量和勇氣是不夠的,更要有“賭”的資本、能力和技巧。要在“賭局”中,看到一些利弊得失;要在“賭局”中,尋找適合企業發展的賭盤。
有點“賭”的膽量,這是自信的表現,倘若僅是自信,而沒有“賭”的理智和技巧,那么,“賭局”失敗也是必然。企業開辟藍海,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否則,就不會有太多的企業感到企業生存的壓力。而要在“賭局”中獲勝,真正實現屬于自己的藍海戰略。那么有“賭”的自信外,企業經營者更需要理智的分析,自己的抉擇是否需要以“賭”來定乾坤;是否需要通過背水一戰的方式才能挽救企業的未來;企業是否真正到了破釜沉舟的境地;假若一切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賭”吧!假若還有猶豫,那么最好還是尋找一個略輕與“賭”的方式,來尋找突破口,而不至于因判斷能力的問題,斷送了眾卿性命。
有點“賭”的心理,這是好勝的表現,倘若僅是好勝,而沒有“賭”的前提和資本,那么,最終也不會實現好勝的夢想。企業經營靠“賭”的心理,十有八九必然是失敗,因為,“賭徒”是賭癮成性,而失去了辨別周邊環境的能力,完全是熱血沖天的魯莽,而不是合情合理的取舍、停頓。
在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腦中,根本是沒有“理智”二字的,完全是一種歇斯底里的亂闖,能夠撈回多少算多少,而不會去認真考慮。企業經營或項目投資,若是,連投幾個項目都是只虧不賺的話,那么企業經營者很有可能就成為一個“賭癮成性”的賭徒,絕非一個可以成功尋找企業生存發展藍海的航行者。
好賭、不服輸是一種個性。但是絕不能把這種個性強加在企業的整體運作上來,企業運作,需要決策者、經營者理智的膽量和魄力,更需要決策者、經營者有一種穩重、遠謀的素質。企業經營,絕不是賭博,而是心理素質的較量;企業尋找藍海,絕不是靠“賭”的心理就能夠解決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藍海的正確入口。
- 上一篇:管理就是講故事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