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盛衰總是有法可循
市場經濟的殘酷就在于它是以競爭導向來獲取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年代,置身于嚴峻洗禮下的企業頗有點好花不常開、現在不代表將來的味道。于是我們時常看到原本威風赫赫的如今卻遭遇凄凄慘慘、原本備受冷落歧視的卻很快有朝一日受盡青睞和崇拜。企業的這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演變,其實原本 就是市場規律的一種真實體驗。
17世紀中后期,英國通過3次戰爭,予荷蘭以致命打擊,而當時荷蘭商人在17世紀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貿易,迫使荷蘭承認了英國頒布的《航海條約》。之后,英國就開始了與法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長期斗爭。經過1689-1697年的圣奧格斯堡同盟戰爭,1702-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及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這4次重要較量——史稱“第二次百年戰爭”,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
英國之所以能在長期爭霸中戰勝人口3倍于己的法國,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實行內閣制和近代議會制度,擁有相對于法國的體制優勢是其一;工業生產以紡織品及金屬制品為主,比法國擅長生產的奢侈品更實用是其二;專注于海外經營、一心稱霸海上,并為此打造了世界第一的海軍,比在路權和海權之間首鼠兩端的法國戰略更明晰是其三;其四,英國對新教徒移往殖民地持放任態度,并通過圈地運動轉移大量農業人口,使之加入英屬北美殖民地“儲蓄”的200萬居民中,成為戰時可用的人力,而法國卻嚴禁新教徒移民,法國農民留戀故土也不愿遠徙海外,也使得法屬北美殖民地人口稀少,守軍更少,易被攻占。
很顯然,就拿英國的獲勝來比照當今的企業為什么最終能以弱勝強、脫穎而出?這是因為英國當時具備了優秀企業所應有的特質,一是機制靈活、管理規范;二是產品滿足大眾需求適銷對路,掌握消費心理;三是經營上更專注務實;四是包容吸納各種文化的交流和互動。
我想,就經營企業來講,大凡具有以上幾點,它一定具備了克敵制勝的核心競爭優勢,因此,英國當時能戰勝法國,在世界上延續其長達兩個世紀的霸權地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由此給我們啟示是,當企業運行中碰到了強大對手后,只要自身功夫過硬,同時機制上善于求變求新,終究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并成就自己,相反,如果僵化保守,那么原本赫赫有名的企業說不定就會日落西山。
- 上一篇:管理故事:李警官和王警官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