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方法:如何跨入新業務
面對新業務的誘惑,每個企業都躍躍欲試,但是,隔行如隔山,怎么判斷跨越的風險,你知道自己與新業務的距離有多遠嗎?請看——
擴張的煩惱
浙江有一家專門生產傳統彩電配套組件的加工企業,由于彩電業利潤總體滑坡,使得企業的生存受到影響;加之近幾年等離子彩電的興起,傳統彩電更是受到挑戰。
由于企業是屬于整個產業鏈中的一環,缺乏自身的主動權,所以深受其累,企業決策者一直想轉換行業,但是究竟該進入哪個行業,如何進入才不至于失敗?這些戰略選擇成了困擾企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這一個企業的矛盾,而是企業的共性所在:不僅僅是面臨利潤滑坡的被迫轉型,還是在行業發展的鼎盛期,跨領域跨行業擴張的沖動始終伴隨著企業的一生。
可以理解,企業的目的就是追逐利潤。雖然我們一再強調強化企業核心能力、固守本業,但是新業務卻始終對企業具有高度的誘惑力,這種沖動一方面源自繼續強化主業的防守策略,比如沿著產業鏈的縱向擴張;更多來自于新業務利潤的誘惑以及股東或利益相關者的壓力,比如好孩子雖然在童車制造領域已達到了全球范圍內的“隱形冠軍”,但宋鄭還是要選擇“冒險”挺進零售業,因為這樣可以為未來的上市“謀得”更好的“市盈率”。
但是這種新業務的擴張往往是風險與機遇同行,甚至是風險大于機遇。
據MichaelCollins對1989年到2004年之間,60多家美國零售業公司300個相關多元化擴張的案例進行調查,統計結果發現,只有29%的新業務獲得了“贏利性增長”,如果對擴張成功的指標加以嚴格限定,采取“積累賭注”(即不僅滿足凈現值為正,同時實現收入與利潤的增長超過5%)的指標衡量,那么這個比例將進一步下降到15%(“積累賭注”比“贏利性增長”意味著新業務更強的增長和贏利空間,也是更牢靠的統計數據)。
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擴張中的風險之大。
【案例】云南一家大型工業品企業,準備進入核桃油和核桃粉生產領域,該領域在國內尚屬空白。企業之所以做出這個重大的決策,其依據由于核桃油有降低血脂、提高人體大腦發育等獨特優勢,據此他們做了“可行性分析報告”,通過分析確定該產品會成為市場嬌子。
于是,企業很快投資4000多萬元啟動了這個項目,買土地、建廠房、購買生產設備和引進專門人才等。生產的過程很順利,一年后,產品正式生產出來,并運用銷售過工業品的營銷團隊來銷售核桃油產品。但半年下來,除了有意識地銷售了幾十瓶核桃油和部分核桃粉外,大部分產品在倉庫積壓,新公司流動資金遭遇瓶頸。萬般無奈,企業想與金龍魚合作OEM也未能成功,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選擇新業務的“測距指標”
要降低擴張中的風險,首先就要衡量新業務與企業的匹配程度。這個道理很淺顯,行業跨度越大,對管理、技術等要求就越高,組織的學習成本就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
結合國外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有五個指標在企業拓展新業務時極具代表意義,如果在擴張之初就認真審視測量這幾個指標,那么風險將大為降低。因此我們用這幾個關鍵指標來判斷新業務的匹配程度,以此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我們將之稱為“測距指標”。
“測距指標”一共有五項:
第一是距離指標:判斷你選擇的新業務與自己的核心業務是不是太“遙遠”,這種比較要素包括二者的資源基礎、成本結構、目標客戶和公司能力、文化等。比如在DVD取代VCD的初期,由于DVD的碟片資源比較少,價格昂貴,對于客戶而言無疑增加了其轉換成本,所以選擇這個時期進入的企業在短時間都無法贏利。相反,如果顧客承擔的轉換成本很小,則企業成功的概率將顯著提高;這些是一些跟隨型企業為什么可以大獲成功的一個原因(先驅者已經降低了消費者的轉換成本)。
對于前文案例中的企業,在選擇核桃油項目的時候僅僅一廂情愿地看到核桃油的優點,而沒有想到工業品企業和消費品企業本質的不同,這自然會給新項目帶來很高的困難。
第二是利潤池指標:要看你選擇的新業務利潤池是不是足夠大,行業利潤率多高?總量是多少?目前的廠家合計做到了沒有?為什么沒有做到?所進入的行業,平均利潤率越高越好,這意味著你可能的利潤率和利潤空間也越大,在陷入價格戰的境地中不至于大傷元氣;
假設核桃油市場真的是一個有前景的等待開發的藍海市場,小包裝食用油行業的老大“金龍魚”為什么一直沒有進入核桃油市場?而核桃粉更不用說了,因為事實上,核桃粉已成了低廉產品的代名詞。試想一下,5元錢就能買到500克的核桃粉,它的營養價值和智力功能又有多少可信度?
第三是競爭者指標:該行業的競爭對手情況如何?他們各自的優勢、劣勢是什么?如果他們做的都不太好,你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因為競爭者最能反映出該行業的特點,通過了解他們,往往可以發現制約該行業的瓶頸在那里,結合公司的核心能力,可以更加清晰地判斷企業所處的位置,明確要在該行業獲取競爭優勢所必須的資源;
第四是退出成本指標:進入某個領域需要代價,同樣,從該領域退出也需要代價,如果退出成本高昂往往導致企業深陷泥潭而無法自拔,因此退出機制是在企業進入當初就應該設想好的。
最后一點就是潛力指標,某些行業市場仿佛已走到盡頭,但是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還有潛力可挖,比如CRT顯像管,通過技術改造開發短頸彩電,完全可以彌補產品生命周期和利潤下滑的缺陷。
潛力指標是企業利潤池的保護傘,因此需要結合企業核心能力來綜合判斷,這樣可以對將要進入新領域的市場潛力有一個客觀的評估。作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可以選擇那些暫時還沒有強大行業“領袖”的行業,這樣即使你不能最終成為這個行業的“新領袖”,也可以獲得較為滿意的生存基礎。
比較一些企業擴張失敗的案例。將測距指標體系納入發現,有超過40%的企業是在不滿足“測距指標”中任何一條的前提下,盲目進入并最終失敗的;比如在前文案例中的企業,自己的核心業務和核桃粉(油)業務的距離過于遙遠,并且兩者之間沒有共同的消費者立基市場。同樣的道理,其他的指標也大多顯示紅燈,企業遭遇擴張的失敗自然無法避免。
通過對企業的回溯調研可以發現,不滿足“測距指標”獲得成功的企業概率只有6%,滿足其中兩條時,成功概率就上升到53%,滿足三條以上,成功概率更高。這個“測距指標”的作用在于比較新業務與核心業務的關聯度,以及新業務自身的盈利前景,可以幫助企業對新業務的擴張有一個預期估計,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但如何才能找到“潛在的”最佳業務呢?
尋找路徑
我們認為,企業在擴張中搜尋“最佳業務”的時候,可以通過尋找的新機會,包括新的地理市場、新的產品和服務、新的客戶細分市場、新的渠道、新的價值鏈結構或者模式來實現再次增長的夢想。但是在這些新機會中,與核心業務的相關性是最重要的。
當新業務與核心業務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成功的概率是42%;當距離拉大到二步的時候,成功率下降到23%;如果距離拉大到三步,那么只有18%的概率可以成功了。
衡量新業務與核心業務之間距離的尺度有三個,成本結構是否相同,客戶基礎是否可利用,企業原有核心能力是否可利用,是最主要的三項指標。而退出成本指標和潛力指標是衡量新業務運作風險的指標。按照這三步,企業可以衡量出新業務與核心業務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幾步。
Claire's連鎖商鋪是一個成功尋找“最佳業務”的零售業案例。
Claire's原本業務主要集中在美國,為年青人提供時尚飾品、小配件和化妝品。這家商鋪一直以“為年輕女孩提供流行飾品”為主要的經營理念,在尋找業務增長的新來源的時候,該公司的CEO把地域市場的擴張作為“最佳業務”,先后在歐洲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張,包括奧地利、瑞士、德國、法國和愛爾蘭。
鑒于對新市場的不熟悉,Claire's主要通過收購熟悉當地客戶和渠道的本地賣場來實現,“我們先收購一些擁有管理架構、本地采購經驗和客戶知識的零售連鎖店,然后向它們輸入Clare's的商業理念和管理方法。”在此,成本結構和原有核心能力的利用是Clare's充分利用的基礎,而通過收購的方式縮短了新客戶的距離也大大降低了進入風險。
通過這樣的擴張方式,跨越地域,不斷重復進行小規模的擴張,1989~2004年,Claire's的連鎖分店總數已多達700多家,其中北美以外業務占到它業務總量的29%,企業利潤和規模同時得到了增長。
雖然,掌握了測量新業務的具體指標,選對了方向,并且該行業的利潤空間也不錯,但是如果沒有對目標消費者的準確定位,新業務的擴張也要大打折扣。
有家女裝的零售商,在最近的幾年,傳統的業務競爭激烈,盈利狀況不理想,于是想通過市場細分來實現轉型。通過調研發現特種型號的服裝利潤豐厚,于是企業決定進入這個專門滿足肥胖女士“加大碼”的女裝市場。
因為過于強調時間和速度,沒有對消費心理準確把握,開業后利潤不增反降。通過觀察,該企業發現另外一家同樣定位的女裝零售店,他們的重心不是在于提供特種服裝,而是放在如何使肥胖女性看起來更苗條,怎樣為肥胖女性提供更時尚的面料、設計和飾品方面,大大滿足了這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于是,該企業調整了自己的宣傳重點,將廣告重心放在打動消費者內心需求上,以“還女性婀娜姿態”為目標組織產品,不僅吸引了肥胖女性,并且順利延伸到了孕裝老年裝領域,獲得了極大成功。
注意原則
1.僅有資金的支持是不夠的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企業在培養新增長點時,并不是僅僅有資金的投入就可以了;產供銷、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等規則都得進一步融合,企業內部的各種資源需重新配置,運營模式也得從頭進行摸索,管理團隊組建等等問題并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而認為錢可以“擺平”則千萬不足取,如濟南輕騎收購海南制藥廠,派出的管理團隊根本不懂醫藥行業的運行規則,導致不能進行科學的決策,也不敢決策。
2.核心能力不易復制的企業不宜擴張
核心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如核心能力不能很好的通過復制進行擴張,就不要強求。復制能力是企業擴張的第一能力,它決定了企業發展的規模和強度。信息量多,技術復雜的行業不適宜搞連鎖,因為它不便于復制,如高科技行業、全科醫院;資本密集型行業也不便于做連鎖,如煤炭、鋼鐵、石油行業;旅游行業不便于做連鎖;生產型企業也不宜做連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行業的企業特征不便于全部復制。
3.改變你所能改變的
改變你所能改變的,如果不能,則要適應,如再不能,則離開,切不可不自量力和靜等死守;著名投資專家沃倫·巴菲特曾講過“我的成功并非源與高的智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理性。我總是把智商和才能比作發動機的動力,但是輸出功率,也就是工作的效率則取決與理性。”
- 上一篇:企業管理:中國人的數與術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