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建議設"珠江學者"計劃留住人才
“現在高校科研人員考核機制,制約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大學教授們都爭當科長、處長去了。”
昨日,“整合創新資源,加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專題協商座談會在廣東省政協舉行。與會人員就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農科院7年流失百余人才
省政協調研指出,現在很多科研機構為了生存,將主要力量和資源配置到短、平、快的項目和追求生產利潤上,一些行業共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發工作、長期的基礎性觀測工作,以及具有地方特色和社會效益的公益性科研工作受到削弱。如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總結建院35年來的10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8項是上世紀80年代前研發的。另外,由于改革配套政策不完善,缺乏穩定的保障體系,人才隊伍建設遇到較大困難,科技骨干和學科帶頭人流失嚴重。省農科院1999~2006年科技人才隊伍呈負增長,減少111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科技骨干。
省政協常委、民進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委張波就表示,現在高校科研人員考核機制,制約了科研人員的創新。高校“官大學問大”、“有項目沒成果”現象形成惡性循環,大學教授們都爭當科長、處長去了。
建議設“珠江學者”計劃
針對這些問題,省政協建議切實增加對省屬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科研機構的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對于關鍵性技術創新,工作周期長的基礎性、公共性科研工作,必須由政府投入,建立一支專門隊伍從事研究。參照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和教育部的“長江學者”計劃,從省財政中劃出專項資金,設立“廣東省優秀科技帶頭人引進和培養專項基金”。張波也建議設立“珠江學者”計劃,使科研人員安心留在單位工作。
針對科研力量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建議以“兩大院”(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為試點,進行資源整合和重組。
與會的宋海副省長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后表示將召集相關部門認真研究、討論,再對照一一解決。他表示,目前廣東正在申請設立“省部產學研基金”,相當于一個科技風險基金,用于科研創新。另外,廣東有831個各級工程中心,也正在考慮利用這些資源,設立一個公共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為資源共享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