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時代工業巨人需要藝術力量
企業生產的產品實際上是一種物化的產品,傳遞的是企業的理念和文化。當產品成為流通的商品時,企業經營實際上是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推廣。
今年四月,藝術家熊貓人趙半狄的博客里出現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四月,我接管上海大眾! 》。盡管趙半狄在上海大眾廠房里的表演還是老一套的“慰問”。但正如他所說:“從我受邀視察上海大眾現代化的廠區那一天開始,一個全新的企業和藝術合作的事件變得不可避免了。這是有關新時代的預言,經濟騰飛的中國開始變得有夢了。”
“我的慰問,我的鼓動,我的芭蕾,我的攝制組彌漫在整個廠區……”用趙半狄的話說,大眾汽車給他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后援和好萊塢般的龐大舞臺,以及任其揮霍的藝術自由,實在太刺激了。
藝術正在成為工業巨頭們在中國營銷其產品的手段。在大眾汽車之前,寶馬、奧迪也已經讓音樂、舞蹈、繪畫和汽車扯上了關系,甚至像朗盛這樣的化學品公司也成為了音樂會的贊助商。
化學品和音樂
如果說汽車還能讓人聯想到汽車音樂的話,那么合成橡膠( 20550,175,0.86%)和塑料這樣的東西,似乎和音樂毫不相干了,但不要緊,化學品和音樂,已經放在了一起。
6月21日,德國朗盛集團大中華區總裁王永利與指揮家湯沐海、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的藝術總監迪特·萊克斯羅特坐在了一起,為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2007年中國巡演揭開了序幕。自2000年創辦以來,這個音樂節首次從柏林憲兵廣場的柏林音樂廳搬到了中國。今年,朗盛將為德國和中國的年輕音樂家們在青島、南京、無錫、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巡回演出埋單。
“朗盛在世界化工界是非常著名的品牌,但在普通公眾中卻還非常陌生,我們希望通過贊助這樣的活動,使朗盛與公眾的距離更近一些。”王永利對《財經時報》記者說。化工巨頭朗盛是由拜耳旗下的化學品業務整合而成,其業務重點是開發、生產和銷售化學品、橡膠和塑料制品。這些東西,顯然和普通大眾日常接觸的消費品隔了一層,不為公眾所知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在朗盛看來,與公眾的溝通還是很重要的,“公眾一想到化工行業總是想到那些大工廠,總以為化工企業就是高污染的企業,其實,去考察一下聚集在德國萊茵河地區眾多世界知名的化工企業就知道,那些企業都很注重環保,萊茵河流域的生態被保護得非常好。”
8月份的巡演路線圖,和朗盛的投資布局是一致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拜耳就開始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在無錫、青島、上海都建有工廠或研究中心。到了近年,隨著朗盛亞洲戰略的實施,朗盛開始把化工價值鏈的一些高端部分轉入了中國。上個月在無錫開業的工程塑料研發中心,是朗盛在全球的兩個工程塑料的研發中心之一。合成橡膠是中國鼓勵發展的領域,作為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商的朗盛,正計劃在青島建立合成橡膠的研發基地。
在朗盛雄心勃勃的產業轉移計劃中,一臺音樂會當然起不到多大的推銷作用。“我們和交響樂最大的相似之處都提倡創新,都追求力量的釋放。”王永利的闡釋多少有些牽強。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開始,朗盛正在樹立其高雅、優美的品牌形象,客戶、供應商和中國員工一起欣賞歐洲和中國的音樂,合成橡膠和塑料正在變得有親和力。
汽車的藝術營銷
趙半狄那么興奮,其實在和汽車廠商合作的中國藝術家里,他并不是第一撥。今年1月,在北京798藝術區長征空間,4輛BMW藝術車和5位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以“美學變速”為概念創造的5件藝術品將同時展出。豐江舟、何岸等現場裝置、表演、視頻作品,在“精神層次”上體現了寶馬的品牌訴求:在一個急劇變速的工業化時代中藝術家對人類、自然、社會的文化態度,以及對時光與速度幻變的審美情趣。
以汽車為媒介,寶馬幫助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完成了一次與歐美當代藝術的對話。
“汽車為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生來就和藝術有著不解之緣。一方面是因為汽車展現了工業設計之美,另一方面汽車與機動性、速度感、輕松和自由感這些聯想和意念緊密相連,而美術、繪畫和雕塑同樣致力于以藝術的形式表達文明進步中的相同理念。”按寶馬方面負責人的說法,寶馬汽車與藝術,從來就密不可分。這樣說很符合一些老外的看法,很多品牌的汽車只是一些“鐵盒子”,而寶馬的設計已經進入了藝術的層次。要知道,寶馬的15輛藝術車曾先后在法國的盧浮宮、倫敦皇家學院、紐約惠特尼現代藝術館、悉尼的動力房博物館展出。
然而,生意永遠是第一位的。如今的寶馬車在中國,除了BMW7系仍需要整車進口外,BMW3系和BMW5系都已在中國下線,2006年,華晨寶馬在中國內地的高檔車市場取得了超過20%的市場份額。隨著寶馬在中國高檔車市場的勝利,來中國宣揚顯示高貴品質的汽車藝術也適逢其時。
“企業生產的產品實際上是一種物化的產品,傳遞的是企業的理念和文化。當產品成為流通的商品時,企業經營實際上是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推廣。”華晨寶馬總裁施潤博說。
在施潤博看來,在中國市場,從文化入手全面展示寶馬品牌的內涵還只是剛剛起步。對華晨寶馬來說,它還需要中國消費者有更多的品牌文化認同。自2005年上任以來,施潤博就開始注意到了這一點。“作為高檔車,寶馬在中國的知名度幾乎家喻戶曉,尤其是國產化后,消費者對寶馬車有了更多的期待,想進一步了解。在此背景下,要維護好寶馬品牌并不比制造汽車簡單,品牌文化認同需要時間和耐心進行培育與溝通,我們將把這作為一項事業來做。”
為此,施潤博將歐洲寶馬的藝術視野放到了中國。在中國,寶馬的文化贊助項目除了當代美術,還有音樂和電影。作為在中國成名已久的品牌,和以傳遞企業精神價值為目的朗盛相比,寶馬更為現實地把藝術當作了營銷工具。去年5月,由華晨寶馬獨家冠名的紀念莫扎特250周年小提琴演奏音樂會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上海的寶馬車主們都成了東方藝術中心的VIP觀眾,與此同時,通過這一次贊助,華晨寶馬還成為了這個藝術中心的汽車贊助商,如今東方藝術中心貴賓用車一律采用寶馬。
工業改變藝術
藝術已經和消費品聯系在了一起。對汽車廠商來說,贊助藝術已經和在媒體上發布硬廣告同等重要;而對一些小眾消費品,如高級時裝,藝術營銷的效果甚至比硬廣告好得多。
在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上,“路易·威登”推出了一個重要項目——法國印象派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里,印象派名畫和“路易·威登”的高級時裝一起展出,而在觀展活動中,只有100個左右的名字被列入了其邀請名單。以同樣的方式,“迪奧”、“路易·威登”、“香奈兒”、“圣·洛朗”,這些品牌在中國的生意只需要在小圈子里做。由明星登臺的時裝秀、畫展、音樂劇、歌舞晚會等等都是他們常用的品牌推廣方式。“奢侈品的品牌傳播不會走大眾傳播的方式,它往往是在一個階層或一個圈子里傳播,定位和傳播方式是一致的,奢侈品要在奢侈品消費階層來傳播,做一些更加有針對性的活動,體現其高雅、高貴,甚或收藏價值。”北京大學中國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齊國對《財經時報》記者說。
藝術帶給大眾的想象仍然是高雅,是一種優美的生活方式。如果說“路易·威登”的做法還有點故弄玄虛的話,那么對朗盛、寶馬這些工業巨頭們來說,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它更能體現出品牌的品位以及對消費者的親和力。和高級時裝的面向小眾相比,汽車工業巨頭體現了更強大的文化營銷能力。正如趙半狄所說,汽車廠商“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后援和好萊塢般的龐大舞臺。”
在歐洲,奧迪汽車在文化贊助上下的工夫一點不比朗盛和寶馬小。自1985年贊助慕尼黑愛樂樂團的出國巡回演出以來,奧迪文化基金會先后贊助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音樂節、薩爾斯堡音樂節、歌德堡音樂節、哈雷的亨德爾音樂節、波茲達姆·桑索西音樂節,以及意大利的米蘭音樂節、西班牙的塞巴斯坦昆塞納音樂節。可以說,在國際音樂界,隨處可見奧迪汽車的身影。以此看來,工業巨頭們所聲稱的“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并不是一句空話。
“在過去我們的音樂節一直靠一些政府公共基金和私人基金的資助,現在,很高興地看到有朗盛這樣的公司參與進來。”在朗盛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中國巡演的新聞發布會上,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的藝術總監迪特·萊克斯羅特說。古典音樂從來都需要各種機構的資助,藝術家受資助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這一點,只要了解一下莫扎特、貝多芬們與歐洲宮廷、王公貴族或者主教們的經濟關系就知道了。而現在,藝術家們的后盾已經變成了奧迪、寶馬、朗盛等工業巨頭,這種文化與商業的共生關系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的主要生存方式,同時也使藝術營銷成為可能。
既然藝術和產業已經不可分割,那么態度問題就很重要了。在工業巨頭們中間,奧迪贊助藝術的思路值得推崇:我們主張產業和文化之間的合作,促進藝術發展但是不影響藝術的內涵。
- 上一篇:網絡營銷是一門好生意!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