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學新生態
新技術的破壞力不僅僅在砸掉保守的技術人員的飯碗。歷史地看,最終改變這個世界和人類社會結構的,不是制度,也不是意識形態,而是技術。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材料科學等等,這些催生出新經濟的新技術,已經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新經濟即使尚處于早期,但大勢不可逆轉—這也許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事件。新技術催生了新經濟,而新經濟也導致了新的管理哲學的誕生。
知識成分越來越多
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較好地解釋了19世紀和20世紀的產業地理分布。土質好、氣候和降雨量合適的地方可以發展農業生產;盛產石油的地方為其它地方的工業提供石油;資金雄厚的國家組織資金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則提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
以美國為例,“在19~20世紀在大部分時間內,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因為它有美國東部最好的天然良港,并有充足的資金建設通往中西部的水路;匹茨堡是鋼鐵之都,因為固有的煤炭、鐵礦、河流和湖泊的分布,使該地區成為生產鋼鐵成本最低的地方;由于鐵路的便利,芝加哥成為美國的運輸的中心城市和全世界的肉豬屠宰中心;得克薩斯自然是石油中心;因為有足夠的電力,華盛頓州的哥倫比亞沿岸成為鋁的產地……”(《資本主義的未來》,p72, 瑟羅)然而,今天再研究一下20世紀初美國最大的12家企業的名單:美國棉油、美國鋼鐵、美國煉糖、大陸煙草、聯邦鋼鐵、通用電氣、國鉛、太平洋郵電、人民煤氣、田納西鋼鐵、美國皮革、美國橡膠( 18515,-545,-2.86%),這12家公司中有十家是自然資源公司。
然而,除了生產和銷售電子產品的通用電氣,其他公司如今只有很少一點殘余地保留在別的公司內(被兼并或已倒閉)而不是以一個獨立的企業實體生存至今。今天,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企業而言,自然資源的占有程度已經不是比較優勢了。
“經濟中的知識成分越多,能源消耗就越少。”(《知識資產》,馬克斯?H.博伊索特,2004)現代產品所需的自然資源更少了:橋梁和汽車所含的鋼材數量更少,電腦所需的零件幾乎不占用什么自然資源——作為電腦最重要部件的芯片,其主要元素硅不過是從普通的沙子中提煉出來的;另一方面,低廉的現代運輸,可以將資源運送到世界任何地方。
而且,排除一般通貨膨脹因素,20世紀70~90年代,全球范圍內自然資源的價格下降了60%,可以斷定今后25年內還將下降60%.更重要的是,世界正處在材料科學革命的邊緣,這場革命將會帶來新型的定制材料。生物工程技術也將加速農業的綠色革命。
資金的可利用性也不再是競爭要素了。隨著世界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更多人可以在紐約、倫敦或東京籌措到借款。資金密集型產品不一定非在富裕國家生產,富裕國家的工人也不一定是在資本投入多、勞動生產率水平高和工資收入高和行業工作。
傳統意義下的、對企業所投入資金與所投入人工之比例的規劃已不具現實意義了。無論是用于購買生產設施的有形資金,還是用于創造擁有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源的無形資金,都可以、也必須由相同的投資基金來實現。傳統意義下的、未經訓練及教育的勞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已不構成生產要素。
無需特定領導者的企業
“我們都是只有一支翅膀的天使,我們只有互相擁抱,才能飛翔。”(Luciano de Crescenzo,1920)這位20世紀意大利詩人的隱喻并不是為21世紀的企業而作,但是它帶給我們很多啟示。成功將屬于那些沒有特定領導者的公司。或者更確切地說,成功將屬于人人都有領導權,和蜂巢、生物群體、或魚群并無兩樣的企業。
如果一個公司的CEO想控制一切,這家公司將遭到滅頂之災。在一個越來越混亂、越來越需要智力的世界里,高層管理團隊比一個單槍匹馬、薪水高得驚人、坐在一個“招財進寶”式的錢柜后面的CEO要強得多。你或許會認為一個群龍無首的團隊肯定是低效的。其實不然。
一只蜜蜂或許只是一個令人討厭的東西,但一群蜜蜂卻是致命的。“你只要看一看生態系統,你就會明白,并不存在什么等級森嚴的制度。”Peter Cochrane先生,BT實驗室的研究部主任說。“每一樣東西都是低調的、平淡的,適應能力很強,也是非常殘酷的。”
互聯網使公司成了“蜂巢”。信息不是通過某種渠道自下而上地傳到CEO那里、然后又自上而下地傳了下來,而是平等共享的。“建立互聯網的實質在于,人們只要一接觸互聯網就會明白一件事—沒有任何負責人。”安永國際會計公司商業創新中心的電子商務主任,John Jordan說。
這種組織安排的好處在于,最適合做出決定的人很快就能做出決定。這是否會給公司造成混亂呢?當然會。但是這未必就是壞事。自上而下的統一思想會使企業癱瘓。硅谷深諳此道:程序員調試軟件時,故意使自己同別人隔絕開來,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與同事們犯同樣的錯誤。
21世紀,統領一切的CEO將不再風光。要興旺發達,公司“領導者”必須明白:商界與自然界一樣,沒有一個可以真正控制他人的人。
為“長尾”而設的企業
考查經濟史,人類經濟發展模式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小批量手工定制(早期的農業和手工業)、大規模標準化(工業化時代大批量地生產標準產品)、大規模定制(信息時代的生產模式)。大規模定制既是大規模生產,又是個性化的。這只有在新經濟時代才能成為現實。我們也已看到實踐成果了,比如在線音樂的下載、在線購書、網絡廣告,等等。
“長尾”是一條統計曲線,認為非熱門產品在技術和現實條件下如果容易獲取、成本極低、個性化特征明顯的前提下,其規模總和將大大超過熱門產品,這是對80/20帕累托法則的顛覆。后者說80%的收益來自20%的產品貢獻。
大規模定制如何成為可能?首先,超低價的生產使尾部市場(利基市場)有利可圖。其次,大幅度下降的(消費者)獲取成本和(生產者)營銷成本使尾部市場供應豐富。第三,為個性化的選擇提供服務,需求分散化。第四,消費者自行加工產生需求信息,使尾部變長。最后,匯總的尾部市場的需求(從而是利潤)不小于熱門市場。
以上幾種可能的實現又依賴于:①生產工具的普及,實現超低價格的用戶生產;②傳播工具的普及,使營銷成本極大地降低;③高效、低成本地連接供給和需求,做好供求雙方的匹配服務。只有數字化產品/工具才可能做到這一點。
降低成本的終極方式就是消滅“原子”,用“字節”處理一切。純數字產品的銷售企業,只需將產品存儲在硬盤上,并通過寬帶來運送它們。生產、存儲和銷售的成本接近于零(在銷售量達到一定的大規模之后);版稅只在銷售發生之后支付。這是最高境界的市場—即需即制的市場。
“管理無處不在,管理就是人對人的管理。”互聯網和新經濟正在改變這個世界,也正在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結構和管理模式。“世界已經離開了依靠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的人手里……”阿爾文?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如是說。“數字化生存”之于人類無疑是生存的突變,這正是最需要思考管理哲學的時刻。因為人類真正需要的不是比特,而是它所含的價值和意義。
- 上一篇:管理故事:勇敢的清潔工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