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蕉喂豬看農產品營銷
近一時期,媒體連續報道了海南香蕉受“香蕉有毒”謠言的影響,價格降低到5分錢一斤仍賣不出去,蕉農們只好拿香蕉喂豬的消息。讀之,令人感觸頗深。這其中折射出的農產品營銷失衡,提示我們: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提高產業化水平,農民應積極組建行業組織。同時,政府應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延長產業鏈,并及時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降低農產品營銷風險。
我市是農業大市,農民占全市總人口的70%以上。提高農民收入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市高效農業迅猛發展,已經形成了生態肉鴨、果品、大蒜等一大批規模化農產品品牌,并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但仍有部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稍顯欠缺。而剖析海南香蕉爛市現象,對于提高我市農民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具有借鑒意義。
近年來,作為海南高效農業的支柱產業,香蕉產業的規模不斷壯大,但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卻沒有同步提升——一旦遭遇市場風波,就不堪一擊。究其原因,應給我們如下啟示:
首先,海南的香蕉產業,以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在歷次香蕉風波中,損失最大的就是那些香蕉種植規模較小、勢單力薄的農戶。而行業組織平時充分掌握業內資源,可以為成員提供生產、營銷、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一旦產業鏈上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可充分地調動資源進行調節。如果海南有這樣一個香蕉協會,何愁香蕉無法賣出呢?
其次,應對農產品營銷風險,還需大力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據了解,海南沒有一家香蕉深加工企業,僅有幾家本地副食品企業加工少量的香蕉片。龍頭加工企業上可連市場、下能接農戶,通過延長產業鏈,不僅可使一部分農民直接進入龍頭企業務工,還可吸引部分農民參與到運輸、營銷等經營活動中去。
因此,地方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和扶持深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并建立起有效的經營信息交流平臺,在市場出現風波時,能及時、準確地為農戶提供信息,以便使農民正確應對。
- 上一篇:“第五媒體”推動企業營銷移動化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