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速發展到良性發展 2006年縫機業產經運行分析
2006年,作為“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面對原材料上調、國內服裝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以及國家宏觀調控、土地使用審批收緊等一系列因素的考驗之下,國內縫制機械行業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自主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轉變經營方式,使行業整體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的增長。
可以說,這一年行業總體經濟運營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得到提升,實現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健康、和諧、有序發展。
360億元印證行業發展
2006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36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2.5%,全年生產縫制機械1650萬臺,比上一年增長了6.5%。
從3月13日舉行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八屆二次理事會上獲悉,2006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360億元人民幣,全年生產縫制機械1650萬臺,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長。據中縫協、國家統計局對我國縫機行業內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其中整機企業177家,零部件企業213家)的統計顯示,2006年行業經濟運行形勢良好,凸顯四大特點:
一.經濟穩定增長。據統計,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83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12.8%。其中,整機生產企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33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13.9%;零部件生產企業完成工業生產總值5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下降
了2.3%。盡管行業經濟增幅比上一年有所放緩,但工業生產總值和銷售產值彼此差額相對縮小,這也證明了行業已經逐漸走出快速增長期,正朝著穩定、良性的增長階段過渡。
二,產量增加的速度趨于平穩。上述這177家整機生產企業,共生產各類縫制機械1345萬臺,比上一年增長8.2%,與前幾年比較,這一數據證明產量的增速在逐步放緩。從分析數據上看,普通家用機生產明顯開始下降,而多功能家用機生產大幅度提高,顯示
出市場對高科技含量產品的需求。
三.經濟效益增長速度較快。根據中縫協財務指標看,上述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共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8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9.9%;其中,整機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3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24.8%,零部件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0億元人民
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5%;整機和零部件實現利稅總額為27.9億元人民幣,實現利潤19.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17.4%和15.2%。經統計,目前全行業利稅總額在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達到了88家,這些企業的工業生產總值為182億元人民幣,占全行業的64%,行業優勢企業的地位愈加明顯,這些企業將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的經濟運行態勢,并進一步穩定自身的主導地位。
四.出口速度加快,進口數量下降。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我國縫制機械2006年累計出口整機1279.9萬臺,出口創匯12億美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6.55%和 25.3%;與此同時,2006年我國累計進口整機的數量明顯下降,共計79萬臺,進口額3.45億美元,分別比上一年下降32.29%和6.07%。其中,家用機、工業機及零部件的進口額與2005年同比下降速度較快,尤其是零部件的進口額下降幅度更為明顯。
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六大產區產值與上一年同比均有上升,浙江138.9億元,增長了19.7%;上海41.7億元,增長6.9%;廣東22.7億元,增長23.5%;陜西為20.3億元,增長21.7%;江蘇則增長10.8%、京津為7.8%。
根據區域劃分的現狀分析,2006年縫機行業由于生產能力和產業集中度的提升,進一步顯示出縫制機械行業自身的特點以及發展優勢。目前,占全行業93%以上的產能,均集中在浙江、上海、京津、廣東、陜西以及江蘇這6大產區,由于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動作用。
2006年浙江及江蘇、京津產區的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其中,浙江產區的工業生產總值為138.9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9.7%,占我國縫制機械產值總額的49%,接近一半;臺州、寧波、諸暨、東陽、麗水以及溫州等地,實現整、零配套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格局。目前,浙江已經成為我國縫制機械制造第一大產區的地位,已無可撼動。另外,江蘇、京津兩大產區總產值上升的幅度也很明顯,分別比上一年提高了10.8%和7.80%;與此同時,上海、廣東和陜西產區的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均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各產區的生產總值卻有所上升:上海為41.7億元人民幣,上升6.9%;廣東為22.7億元人民幣,上升23.5%;陜西為20.3億元人民幣,上升21.7%。
2006年,國內縫制機械行業正在加速盤整。據統計,上述390家縫制機械企業中,產值達到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有363家,比上一年增加了27%;產值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有86家,比上一年增加了56%;產值達到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有47家,比上一年增加了21%,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02億元人民幣,占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71%。其中,以標準、飛躍、上工、中捷、寶石、杰克、通宇等骨干企業為代表,其產值平均增速達到了22%,均超過了行業內部12.5%的平均水平;其中匯寶、中森、伊士曼、寶獅、遠成等中型企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產值平均增速達到了40%,企業規模日益擴大,產能更加集中,使行業的整體實力得到了增強。
民營企業產能的增強,使行業經濟運行得到了空前活躍。在國際、國內紡織服裝業的積極推動之下,在國際縫制機械產業大幅度轉移的前提下,我國從事縫制機械制造的民營企業蓬勃發展,飛躍、中捷、寶石、杰克、通宇等優秀民營企業成為了國內縫制機械行業的領頭羊。2006年,上述390家縫制機械生產企業中,民營企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87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17.7%,占全行業產值的66%,其中產值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70余家;產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民營企業就有22家。
此外,在中國境內的外資企業共完成生產總值67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5.7%。
內銷數額大 外銷增速快
2006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出口額折合人民幣達104.7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5%,內銷達到255.25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7.4%。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盡管目前國內的縫制機械銷售仍然以內銷為主,但外銷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內銷,顯示了國際市場巨大的潛在空間。
隨著國內縫機市場需求量的進一步增長,尤其以我國服裝、制鞋、玩具等下游產業蓬勃發展,也推動了縫機業的發展。2006年,規模以上的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170.02億件,同比增長12%。再加上國內縫制機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大中型服裝企業開始購買高品質的國產縫制機械。國內市場呈現出空前的活躍。
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的銷售增幅勢頭更為強勁。2006年,由于印度、巴西、越南、埃及等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服裝行業發展速度很快,對縫制機械的需求量明顯加大,促使國內品牌縫制機械在國際市場拓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受紡織服裝產品市場配額取消的影響,
世界各國的紡織服裝業得到快速發展,這無疑也給國內的縫制機械產業帶來了無限商機。2006年國際市場對縫制機械的需求持續增大,我國縫機行業對外出口總額13.5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3.41%。
除此以外,國內縫機行業對于創新產品的研發力度空前提高。記者了解到,2006年,行業內一些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和機電一體化的產品比重越來越大,產品質量更加穩定成熟,一改以往國產機械原有的“廉價產品”面貌,開始向高品質、高檔次的產品逐步轉變。越來越多的國產縫機產品替代了進口,產品結構調整成績顯著,加快了從“量”到“質”的轉變進程。同時,這些高品質的國產縫機開始大量對外出口,2006年的整機出口額增長了25.3%,出口量增長了6.6%,出口額的增幅遠遠超過了數量的增長,出口產品的含金量大大提高,多功能家用機、繡花機、電腦平縫機、特種機出口的增長尤為快速。
在新品開發方面,2006年各家企業均呈現了不同的研制、開發力度。完成新產品產值63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273%。根據調查發現,目前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產品的研發創新,已從原來的“引進吸收”開始轉向“自主創新”的發展階段,高附加值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以及帶各種附加輔助設備與附件成為行業產品研制方向,智能化、功能化、多樣化成為企業研發新品的主旨。新產品研發更是鎖定了綠色節能環保、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勤口注重產品在海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3月29日晚間,公布2020年業績,總收益為15.394億元,同比減少28.7%;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毛利減少25.8%至8.607億元,毛利率減少4....
[詳細]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
- 迪歐摩尼
- 法洛蕾
- 斯米爾
- Charles&Keith
- 駱駝服飾
- 啄木鳥包包
- 康莉
- 金狐貍包包
- 老鞋匠
- 唯聚時代
- 德尼爾森
- 萊斯佩斯
- 花椒星球
- 紅蜻蜓童鞋
- 意爾康
- 途漾潮鞋
- 康奈
- 四季熊童鞋
- 沙馳
- 牧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