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必須警惕“失敗邊界”
“企業邊界”是個很好的題目。遺憾的是我不在北京,不能參加《中國商業評論》沙龍以此為主題的論壇。茲謹以筆談,略表支持。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曾經非常希望通過扶植一批大企業作為國家隊,與跨國公司相競爭。我當時在國家經貿委工作,所在的司局正好主抓這項工作。為了對這項工作有更多的研究,我選擇了將企業成長作為我在那段時期的研究題目,“企業成長”核心的問題正是諸如企業的邊界在哪里,如何達到最大邊界這樣的問題。
過去,經濟學有一個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可以求出企業的最優生產規模從而明確企業規模。從靜態的角度,似乎是存在“企業邊界”這回事的——在某個時點上,企業的規模總是有限的,即便是面對最大的企業,我們也總會看到企業的邊界。
然而,基于動態的視野,就很難說存在明確的企業邊界了。從數百年的時間段來觀察企業的成長,我們會發現,企業的規模永遠在無窮盡地成長,從來看不到盡頭。企業不像一棵樹,在某一天會長到盡頭;企業,更像是一條航線,可以無限制地往前伸展。
芝加哥學派領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勒通過研究發現,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一個清楚的“最優規模”,因為各種不同規模的企業往往能在同一時點生存,并且都生存得很好。施蒂格勒為此提出疑問,既然不同規模的企業都能生存得好,最優規模在哪里呢?
另一方面,即便找到了最優的企業規模,也未必就找到了企業邊界。因為企業規模不同于工廠的生產規模,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兼并的辦法來打破生產規模的限制,這意味著企業邊界的擴張決不僅僅是一個“規模”的事情。通用電氣就在多個領域謀求發展,這使得通用電氣的企業邊界根本不受其在某個領域生產的可能性邊界的限制,只是受限于其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的能力而已。
過去,我們對于企業發展提得比較多的是“規模經濟”。事實上,成功的中國企業,大多數是利用了生產要素的廉價,二是利用規模經濟來拓寬企業邊界,擴大企業規模。例如長虹早年的發家,一是靠四川便宜的勞動力,二是靠鋪生產線取得規模經濟。有了這兩項法寶,長虹才有底氣大打價格戰從而異軍突起。
還有,相比于“規模經濟”,企業的“成長經濟”同樣重要,但卻為我們所忽視。企業的成長是一個補短板發揮長板作用的過程,因此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已有的資源,實現更優的資源配置效率。從這樣的角度,企業的邊界不僅僅是一個擴張過程,更是資源配置變得更加有效的過程。這就是“成長經濟”所考慮的范疇。
從這個角度,我不支持中國企業擴張太快,因為中國的商業環境還不成熟。打個比方,企業的地基明明只能支持建五層樓,但企業卻建了五十層的高樓。結果會怎么樣呢?大樓一定會倒掉。企業追求規模擴展會面臨外部環境以及內部管理能力的限制,很有可能掉入為擴大企業邊界而擴張,最終失敗的陷阱之中。這個時候,企業可能會面臨真正的發展“邊界”,那就是“失敗的邊界”。
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企業的邊界擴展神速,然而,風險也不容低估。這個時期,企業家急躁、浮躁、虛榮的心理完全有可能會葬送企業。尋求“企業邊界”的大智慧并貫徹之,踏踏實實地去擴張企業邊界,才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者。
從全球企業復合成長史來看,重要的不是今年增長50%,明年增長100%,而是能否連續30年平均每年增長15%,100年平均每年增長8%。
- 上一篇:員工的參與是企業文化變革創新的動力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