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兼職1天被"忽悠"2次 寒假打工招聘騙局追蹤
目前,利用節假日打工兼職掙點錢,在大學生中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很多貧困大學生更是認為,兼職一方面可以增加社會閱歷,另一方面可以賺點零用錢,何樂而不為?
2007年寒假之初,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小蘭(化名)覺得回家過年太早,就計劃著利用假期打工。考完試后,小蘭搜尋了一下校園張貼欄,看到兩個兼職小廣告,按照上面的電話,她進行了預約。1月18日,小蘭踏上求職路,沒想到被“忽悠”兩次,騙走了30元,掉進了求職“陷阱”。
學生找兼職,一天被“忽悠”兩次。
這天,小蘭起了個大早,和11名同學一起,跟著中介公司在學校的學生“代理”(一名大二女生),坐車到五丁橋參加公司面試。廣告說明要招食品促銷,報酬每天40至60元。沒想到,到了公司,一名工作人員撂下一句“沒有合適的工作”,就叫坐了一個多小時車的學生回去。
好在還有另一個巧克力促銷員的機會。小蘭跟另外9名同學準時趕到另一“學生代理”指定地點。小蘭和同學們一直等到12點,“學生代理”才出現。“是個女生,個子小小的,卷發。她說每人要先交30元中介費,交了就面試。面試不成功就退還”,在不愿喪失機會的心理下,小蘭和9名同學交了錢。“代理”打了一個電話,商廈里出來一位姓王的女主管,自稱分管該商廈的巧克力促銷。“主管很漂亮,穿職業裝,拿著公文夾,看起來是個白領,講普通話,很熱情”,小蘭和同學們打消了疑慮,覺得“她不可能是假的”。
不過,小蘭仍有疑惑:面試地點不在公司,竟然在商場大門口的顧客休息處,在眾目睽睽下進行。當時,小蘭心底寬慰自己:“這是考驗。”
小蘭第一個接受面試,“主管”好像也特別照顧,問的問題最多,但也不過兩三分鐘。整個面試過程持續不到30分鐘。小蘭要求當場給出面試結果,主管以“傷自尊心”為由拒絕,并說21日前最后答復。
小蘭無奈地回了學校,心里隱隱約約覺得不踏實。果然,小蘭當天下午就打不通“學生代理”的電話了。第二天,她和五六個交錢的同學再次趕到商廈詢問,得知商廈巧克力銷售的主管姓“周”,并說公司招人從不收取“中介費”。
小蘭和同學明白,自己受騙了。“小廣告肯定不止貼在一所學校,上當受騙的肯定不止我們。這樣的事,很多找兼職的同學都碰到過,沒遇到的,是那些不找工作的。”小蘭說。面對損失,沒有辦法,因為找不到人,也找不到任何機構來負責。
招形象代言人是騙局
得知小蘭的遭遇后,記者展開了調查。記者從信息工程學院的一個校園張貼欄里扯下一張招聘小廣告,小廣告上寫著“本市某房地產公司因業務需要,急需公司形象代言人(限女性,23歲以下,兼職)”,并羅列了4條“具體要求”:身高1.65米以上;形象氣質好,平易近人,無不良愛好;皮膚白凈,無瑕疵;頭發烏黑亮麗(未染發)。
1月23日,記者假扮某高校的學生,撥通了廣告上留下的電話。一個自稱姓楊的男子接了電話,他介紹,公司在城東萬科城市花園里,本次招聘的女生不僅可以做形象代言人,還要從中挑選出優秀者做總經理助理、房產銷售等。記者追問公司名稱,該男子一直不說。楊姓男子反復詢問身高、皮膚、長相等問題,所謂的面試僅僅是“他看一眼”,“看上了”就可上崗。
最后,楊姓男子主動約記者下午三點在成都理工大學校門口“面試”。記者準時趕到約定地點。自稱是“總經理”的楊姓男子,大約40歲上下,開著奔馳車,頭戴一頂灰撲撲的運動帽。“總經理”手拿一塊菠蘿,邊啃邊“面試”。
“面試”果然是以“他看一眼”的方式進行:退后幾步,從上到下,將記者打量一番后,說:“染過頭發,是吧?你的頭發沒我們想要的那種烏黑亮麗的效果,不符合條件。”記者說:“頭發從小如此,沒有染過。”楊姓男子不為所動:“我們要的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特漂亮、特驚艷的女生。這樣吧,你幫我找這樣的人,找到一個,我付給你300元錢。”為了表示誠信,楊姓男子給了一張暗紅色的名片,寫明是“四川康達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
“不瞞你說,公司2月3日開始在幾個網站和成都各大學校里招人,5個小時不到,職位基本招完,只剩下5個形象代言人。招到了,隨時可上班。招不到的話,春節后繼續。”楊姓男子口若懸河。記者追問:“形象代言人具體做哪些工作?”該男子一直閃爍其詞,不作任何回答。
看到記者不相信,該男子邀請記者坐他的“奔馳”去看看公司。記者提出要男朋友(另一記者)隨行,該男子明確表示不行。
因記者和理工大學的學生都沒“合格”,短短的“面試”后,該男子駕車離去。
隨后,記者在理工大學校園張貼欄里看到一張與信息工程學院小廣告同樣電話、相同內容的“寒假兼職”。不同的是,這一張點明了“公司地址”。記者在網上搜索到該男子所在公司發布的兩條招聘信息,但時間都不是“昨天”,一則是2005年12月7日,另一則是2006年3月20日。
記者從當地工商局了解到,確有一家“四川康達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是注冊資金1600萬元的正規外資企業。但公司地址不在“萬科花園”,而在曹家巷,總經理不姓“楊”,而姓吳。
顯然,楊姓男子招聘“形象代言人”的廣告,是個騙局,至于招聘的女生從事什么工作,則是一個“謎”。
校園兼職招聘“陷阱”多,如何防范?
據小蘭介紹,她周圍很多同學都遭遇過招聘“陷阱”。兼職經歷豐富的小蘭告訴記者,大學生兼職的信息來源主要有:學校機構或教師提供、同學介紹、網上搜尋、校園張貼欄的小廣告、大街上隨機碰到。比如“成都大學生服務網”,每年交納180元到380元不等的費用,該網就可隨時為學生提供兼職機會。不過,小蘭說:“賺的錢還沒有交的錢多。”因此,很多尋求兼職的同學都選擇校園張貼欄的小廣告。
小蘭說,張貼小廣告的人,有校外的人,也有本校的學生,學生基本上是校外公司的“代理”,除了貼小廣告,有的還要擔任一定的組織工作。
在高校,負責校園張貼管理的一般是保衛處。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保衛處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說,學校規定不準張貼與教學無關、影響不好的信息,并有人巡邏,發現不合適的,就立即撕下沒收。
由于校園張貼具有隨時隨地性,校方根本找不到發布信息的人,加上人力限制,校方對信息也不可能深入跟蹤、調查審核。這給許多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的人提供了空間。
據記者了解,在大多數高校的新生學前教育中,學校、輔導員都會不斷提醒學生,提防虛假招聘,但很多涉世不深的大一新生,依然會掉入“陷阱”。家境貧困生活壓力大、經歷單純容易輕信、對招聘陷阱了解不夠,這些都是大學生遭遇兼職騙局的主要原因。
職場資深人士建議大學生:若是通過中介公司求職,盡量不要一個人去,多邀請幾個人做伴,萬一出現問題也氣壯。校方、教師、同學介紹的兼職信息源相對可靠,網絡、小廣告和大街上偶遇的信息源具有很大的危險性。若是上網,就要上所在學校、所在城市影響比較大的網站,直接和尋找兼職的人聯系。
若是女生,首先要考慮安全問題。建議女大學生不要找離學校太遠的地方,同時考慮兼職的環境。比如做家教,如果學生住的地方很偏僻,或者附近經常有無業游民出現,建議不做。
另外,高校通過舉辦講座、宣傳展板、印發小冊子等,讓大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和警惕心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
- 上一篇:因過于看重家人意見 重感情男士面試被罰下
- 下一篇:北榮,那些“失敗面試”教我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