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中國:戰略變革下的營銷節奏
幾乎所有的并購者都以為,自己的并購會走向成功。但事實上,超過70%的并購案例最終以失敗告終。并購后的整合充滿變數,而跨國的并購復雜度就更高了。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并購雅虎中國,并獲得10億美元的陪嫁。此后,雅虎中國的命運在業界就一直遭遇各種各樣的猜測。
戰略轉型,戰略轉型,還是戰略轉型。
一年來,雅虎中國似乎一直在摸索并購后的出路。即便是不細心的網民,也突然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各種類型的雅虎中國廣告。而搜索行業的企業,過去是很少靠廣告傳播的。
一場并購的盛宴過后,雅虎戰略轉型下的營銷到底發生了什么?
才從華潤大廈搬到原3721所在地和喬大廈不久的雅虎中國員工,又搬到了北京大望路的溫特萊中心,與阿里巴巴、淘寶網的員工坐在了同一屋檐下。這一年,雅虎中國的員工調整頻繁,走馬換將,總數也從并購時的400人擴張到了800人;這一年,雅虎中國的頁面換來換去,就是沒有定數。可偏偏是這一年,雅虎中國的市場推廣異常熱鬧。
請看本期案例:
“阿虎是誰?”
“阿虎是一條狗,會搜。”
“明明是條狗,干嘛非得叫什么虎呢?”
“導演拿了錢。掏錢的叫雅虎。”
為娛樂,雅虎中國耗資3000萬元,三大導演陳凱歌、馮小剛、張紀中均以“雅虎搜索”之命題,各創作廣告一則。阿虎就是其中一個廣告《阿虎篇》的狗主人公,其他兩個分別是《跪族篇》和《前世今生篇》。
破譯雅虎廣告大片真相——產品未成熟時的廣告強弱拍
“廣告大片”是2006年9月28日發布的。而宣布要做廣告大片是2006年1月的事情,號稱將耗資3000萬元。那是阿里巴巴并購雅虎中國后的第4個月。
“是雅虎宣布進入娛樂圈的第一步。” 馬云當時說,“雅虎在未來三年內要把中國的娛樂進行到底。”
雅虎中國稱將聯手湖南衛視和華誼兄弟,聯手打造“雅虎搜星”。
“娛樂內容是網民最為關注的互聯網內容,雅虎搜索要成為第一搜索引擎,必須全心投入娛樂,引導娛樂。”
算算雅虎中國的市場推廣費用,僅僅這兩筆就達到了1.1億元人民幣。一向精于算計的浙江人馬云怎么燒起錢了?要知道,創業時期,馬云和他的團隊曾只靠50萬元人民幣熬過了很長一段時期,員工節省得有的只拿800元的工資。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有些蹊蹺,新聞聯播后的5秒廣告標段并沒有大量出現雅虎中國的廣告。而湖南衛視也沒有與雅虎中國合作“雅虎搜星”。
三大廣告片的發布時間被一拖再拖。原定于2006年8月5日的發布,被雅虎搜星組委會臨時撤銷,稱將延期到9月初發布。但是,過了一個月,還是沒動靜。如同我們所看到的,直到9月28日。
“我們根本沒花那么多錢。”10月30日,記者從阿里巴巴副總裁王帥處打探到,原定于投放中央電視臺的8000萬元廣告早被秘密緊急叫停。
“搜索是一種體驗。不是僅靠廣告能打出市場的。”王帥告訴記者,他們停止廣告投放的原因是發現雅虎中國的產品那時還沒有準備好,如果那時就直接投入大量廣告的話,被廣告吸引的搜索者將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用戶。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做宣傳。”王帥說,“互聯網的變化那么快,即使我們還沒有準備好,但起碼有一條底線,不能讓市場忘記了雅虎中國這個牌子。否則,等產品準備好后,再撿起來就太難了。”
“這一年是我最艱難的一年。”在并購一年后,馬云透露了自己的心得,“如果說自己已經完全想清楚了,那是在撒謊。”在他看來,未來的雅虎既不是純粹的搜索,也不是傳統的門戶,但到底是什么,得走一步看一步。
我們明白大方向——產品布局下三變面孔
“雅虎就是搜索。”這是阿里巴巴并購雅虎中國后對其戰略的定位。
“大方向我們一直沒有再變過。”王帥說,“但是,搜索到底該怎么做,我們一直在摸索、在不斷豐富。”
馬云最初對搜索的認識,是從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的角度。因為Google的出現,讓他發現,搜索居然改變了他在全球的競爭對手eBay。在馬云的邏輯中,未來的電子商務一定離不開搜索引擎。他希望并購了雅虎中國的阿里巴巴是一個“Google+eBay”的新形體。
我們有必要將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國在并購前所經營的業務羅列一下。
阿里巴巴除了企業級的B2B交易平臺外,還有個人級的 C2C交易平臺淘寶網,另外還有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
而雅虎中國,有搜索、有門戶、有3721網絡實名、有SP業務,還有一拍網和一搜網。在這些業務中,搜索占營業額的50%,然后是SP業務和廣告。在搜索業務中,網絡實名又占據了80%的營業額。
并購后,門戶+搜索的雅虎中國在戰略上已被馬云定義為搜索。
在這種邏輯下,雅虎中國的產品遭遇了大刀闊斧地調整,SP業務首先被砍掉。馬云的考慮主要有兩點:SP業務與雅虎中國的未來目標不一致;其次,雅虎中國當時的SP業務有不健康的可能。同樣被砍掉的業務還有一些“牛皮癬”的小廣告。
“犧牲了現金流,但這是我們在并購后為了長遠必須作出的犧牲。”王帥解釋道。
“而既然整個雅虎中國都定位為搜索了,一搜被叫停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王帥進一步說明,一拍網與阿里巴巴的淘寶網又有重合之處,于是也被合并。
戰略轉型下的雅虎中國,各種產品被切割成兩大塊。一塊是企業級的搜索,如網絡實名和競價排名;一塊是面向大眾的搜索和服務,包括門戶、郵箱等。前者面向企業的業務被并入阿里巴巴的營銷體系,網絡實名被整合到阿里巴巴的誠信通。
并購后的第一次分布,阿里巴巴滿足生意的需求,雅虎中國滿足生活的需求。
產品調整后,作為門戶的雅虎首頁瘦身了。內容縮減了大半,只有娛樂、體育和財經被保留了下來。因為在馬云看來,“我們做一個雅虎搜索引擎切入點在那里,娛樂、體育、財經是我們的方向”。
入主雅虎中國后,馬云制定了整合流程圈的“五步走”策略:“減肥、整心、整形、試運作、調整配合”。
而在并購后的第3個月,雅虎又發生了劇烈變化,首頁直接模仿Google和百度。拋棄了多年來的“搜索”+“門戶”模式,首頁簡化成了單一的搜索框,口號很明白,“雅虎就是搜索”。同時,馬云將公司的運營交給了田健(原雅虎中國總經理)。
馬云這么做,當然有他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我從一開始就沖著搜索來的,其實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讓雅虎中國員工知道,不是不可以變化的,一切都可以變。”
不過,有觀察家認為,這一變化在市場上遭受了滑鐵盧。習慣Google和百度的用戶仍然在使用Google和百度。而過去習慣雅虎那種搜索加門戶模式的用戶,有些則因為雅虎的改版而離去。
據公開的報道稱,并購前,雅虎中國的日瀏覽量為6000萬次,半年后,瀏覽量減少到1500萬次。
2006年4月,雅虎的頁面從簡潔搜索框中拉回。
到2006年8月的時候,雅虎中國也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搜索+個性化的門戶,作為社區化的搜索門戶,另一條腿是新增了,作為專業的搜索引擎,首頁是像競爭對手那樣機器簡化的搜索框,針對那些對搜索有明確需求的用戶。
不過這種局面也沒有維持多久,10月17日,一個叫謝文的空降兵取代田健成為了雅虎中國的總經理。謝文曾是和訊網的老總,在web2.0上有豐富經驗。而雅虎中國也被認為將從web2.0上突破,以實現“搜索和生活的網上品牌”之理想。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惡補品牌的熱鬧下產品提速
客觀地說,一年前阿里巴巴與雅虎中國的那場聯姻對馬云來說是個意外,馬云進入雅虎中國后發現,“雅虎中國幾乎是個空殼了”。
“技術人員僅30多人,在中國的搜索產品與雅虎在全球的名氣比起來名不符實。”王帥說,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比較起來,自己都沒有信心,這正是當初他們不敢放開手做廣告宣傳的原因。
雅虎中國在校園開始大規模地招聘,技術隊伍擴張到了近200人。馬云還把2000多臺服務器從美國搬到中國。甚至在打造了一支30人的華人搜索專家團隊,常駐在美國雅虎總部,以便將雅虎全球的技術移植到中國本土。
“這才是舍得下本錢呢。”王帥說,在美國的技術人員開的是美國的工資,以10萬美元/年/人計,就是2000~3000萬元人民幣。
“現在,我們在產品上已經有足夠的信心了。”王帥拉著記者去看他們的一個“盲測”,這個盲測中,隱去了雅虎中國和它的競爭對手百度和Google的標識,同時將三家公司的搜索結果呈現,由用戶判斷到底哪一家的搜索結果更滿意。
“我們搜星,很多市場行為,多是為了惡補品牌的一課。過去大家聽到的都是雅虎全球的聲音,都是雅虎全球推出了什么新產品、新活動。很少有雅虎中國的聲音。”一位雅虎中國市場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并不忌諱談及雅虎中國過去在市場上的薄弱,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很多基礎性的品牌推廣,都要惡補”。
“但是,產品和技術才是我們在過去一年中真正所做的事情。”王帥說。
“事實上我們在搜索市場的份額是上升的,而且我們統一了品牌。”王帥說,他所指的搜索是真正的搜索,而不是雅虎中國過去靠“3721網絡實名”所制造的非純正搜索。
并購前,雅虎中國的搜索產品分散,由“雅虎中國”、“3721網絡實名”和“一搜”三部分組成,也沒有統一的品牌。
而更讓王帥覺得欣慰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表明,雅虎中國的用戶忠實度在過去的一年里有大幅提高。
得失成敗誰人知
在并購時,阿里巴巴和它的淘寶網已經分別做成了世界最大的B to B和中國最大的C to C平臺。而雅虎全球在搜索、門戶、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上實力不菲。
在馬云創業的早期,雅虎楊致遠曾邀請馬云擔任雅虎中國的總經理,馬云拒絕了,因為覺得“雅虎中國的戰略沒有定性”。
當馬云成長起來后,入主雅虎中國,自己做起來,給外界的感覺,雅虎中國的戰略還是沒有定性。盡管雅虎中國的員工自己清楚,未來5年的遠景,“以搜索為基礎,強調互動和個性,成為國內最大的搜索服務商。”
“在外界看來,雅虎一直在變,一會是單鏈條,一會是門戶,一會又是搜索與門戶的組合,其實不是,并購后,我們一直是把搜索作為底牌,只是有時覺得單一的結構只能符合一部分人的要求,所以變來變去的,都是為了滿足更多數用戶。”雅虎中國市場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一個創辦才8年的阿里巴巴來說,收購雅虎中國后,在市場上的暫時一城一地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畢竟,馬云和他的團隊從來沒有過并購的成功經驗。
謝文對雅虎中國又能有多少把握?也許就像他自己所說:“做企業很多時候能看到的只有市場機會和自身的資源,并不一定得很清楚在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