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員工滿意還是先讓客戶滿意?
關于企業的文化,中國的企業好象都是在喊“客戶是上帝”。大家能不能換一個角度想一想,給我一個啟迪。就拿民企來說,是應該先重視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之后再給員工一個對客戶的服務標準,還是不管員工的想法,只要求要對客戶服務出“上帝”的水平來?
我的意思不是說內部管理。現在應該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自我感覺比較好的企業管理者(其實已經或即將面臨嚴酷的競爭),在面臨發展業務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向內施加壓力而往往忘記了給員工應有的溫暖和關懷,從而導致企業凝聚力的渙散。就拿民企的基層來說,員工每每聽到和看到的文件和精神,基本上沒有能使員工感到精神上的放松的。而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想要員工發揮主人翁的精神去為客戶服務(我認為,要想真正達到視客戶為上帝的前提是員工要能感受到自己在企業的主人翁地位)是不可能的,也就說是一句空話。因此,企業制定服務標準時,應該首先測定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即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等于他所能對企業做出的貢獻度。
討論應該圍繞著:勞方對資方的滿意度如何?資方如何對勞方進行人力管理的線條上,不可否認,勞資是對立的,但是這是相對的,記得有種基因叫做綠胡子基因,它的生命過程表面上是在利他,實際上這種基因在利他的同時遺傳自己的基因,實際在利己,也就是說,資方只有首先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證員工的“政治正確”,才能夠利己同時也利員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源的管理并不只是任免、招聘、薪酬,它還有許多的方面,比如人力資源經濟、物質、假期、教育獎勵、行業教育認證、培訓、員工職業生涯計劃、企業文化等等。絕對對立勞資關系是無助于問題的解決。
資本的目的也無非是利潤而已。因此使客戶滿意是必需的。只有客戶滿意了才有生意做,有生意做才能賺到錢。要讓員工滿意始終都是成本性的支出,老板只會以能留住你的最低要求來對付你。這個最低要求就是你跳槽的機會成本。當跳槽的機會成本高于他向你提供的條件時,你就會比較安心地再現有崗位上工作;而機會成本降低了,他就更傾向于跳槽。因此,對于員工,老板所需要做的不是讓你感到滿足,只需要讓你舍不得走。
首先應讓員工滿意,然后員工才會努力讓客戶滿意。這是個常理。但是卻被忽視了。壓迫員工,讓顧客滿意,會造成員工的不滿,怠工、跳槽,企業沒有凝聚力。打個比方,不見得恰當,但是一個理。清朝統治者,對外媚膝,對內鎮壓,不把國人當人,國人又怎能有愛國意識,奮起衛國?我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父母平時省吃儉用,留下好東西來客人時吃,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道德!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餓肚子,糧食支援亞非拉!自己的人苦點沒什么,得對人家好。這就是孔老二泛觴的克己適人!一個家如此,一個國如此,一個企業如此!我說國如此,即便現在:為什么很多人向往美國呀?在國內物質生活不行,民主權力也差,在單位什么都領導說得算,我們草民狗屁不是。在這種境遇下,你是愿意給資本家打工呢,還是愿意吃公家飯?這是一個邪惡的痼疾!應該首先對內好,然后再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才是取勝之道哇!這才是治企之道哇!這才是治國之道哇!
花旗的企業文化就是首先要讓員工滿意。因為人才是生產關系中起決定性的因素,只有員工滿意,才會發揮自身的潛能,物盡其能,人盡其用。想想如果員工滿意了,就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做的更好,必然可以使客戶滿意,客戶滿意了,業務量增加,效益上升,老板自然也開心!
- 上一篇:民業運作十大潛規則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