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老總年薪破千萬?
2006-04-21 09:02:13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成立于去年10月之前的基金管理公司共49家,全年管理費收入總額達42億元,每家平均收入超過8571萬元,約占基金管理公司平均注冊資本1.17億元的73%。這說明基金業仍是一個利潤豐厚的行業。同時,前1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著63%的資產,瓜分了57%的管理費。這又說明這是一個過早出現壟斷苗頭的行業。
在賺進越來越多的巨額管理費之后,對于一些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管們來說,錢早已成為一個多幾個零還是少幾個零的數字符號。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深圳某基金管理公司的老總去年的年收入已突破1000萬元。
總經理收入突破1000萬元
據了解,該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的收入屬行業內的最高水平。從全行業范圍來看,由于管理資產規模、股東背景等的不同,各家基金管理公司高管收入的水平相差甚大。
一些老基金管理公司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的年收入會達到三四百萬元。
以鵬華為例,去年該公司管理費收入1.25億元,居第14名。無論從管理資產規模還是基金業績表現來看,該公司都比較一般。但該公司前副董事長員瑞恒病休在家一年期間還多領取182萬元工資福利收入,報銷20萬元個人因私消費費用。該公司開支之奢侈及內部管理之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但也有例外,如上海某“老十家”之一的基金管理公司,其管理費收入與鵬華差不多,而董事長年收入為30多萬元,總經理收入為80多萬元。新基金管理公司中,中資公司往往因規模孝管理費收入少等原因,三四十萬元的也很正常。
基金經理年收入30萬至50萬元
與總經理相比,基金經理的薪資相對要低得多,因為基金經理一般并不屬于公司高管之列。“我們只是公司的一個普通員工。”一位與記者熟識的基金經理說,通常情況下,基金經理的年薪在30萬元至50萬元,也有些小公司的基金經理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基金經理與交易員非常緊缺。基金經理雖然屬于高收入群體,但工作壓力大、培養成本高。近年來,券商開始東山再起,券商委托理財業務監管環境寬松,銷售產品甚至可以公然宣傳預期收益率,投資經理收入高于基金經理,因此基金業在與券商、銀行競爭人才時已不占優勢。他擔心,如果基金經理的薪酬失去競爭力,基金業的人才很快會向券商或私募基金回流。
部分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考核制度不夠合理。例如,一些基金經理年薪中有60%是浮動薪酬,主要與當年業績掛鉤,基金經理承受著巨大的短期業績考核壓力。在美國,基金經理的浮動薪酬一般為6至9個月的月薪,所占比例要小得多,同時具體考核要看3年的投資業績。
基金患上“規模崇拜癥”
去年12月初,證監會副主席桂敏杰在深圳指出,基金業存在浮躁。4個多月來,《每日經濟新聞》對基金業進行了廣泛走訪,發現基金浮躁的一個最突出表現是對基金規模的追求而不是基金業績的持續穩定增長。年輕的中國基金業已過早地患上“規模崇拜癥”。
一位專家介紹,國內新基金可以在首發期內募集到幾十億元,2004年曾創出超過百億元的紀錄。這在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是不可想像的,但有些基金公司還是不滿足。
基金之所以如此迷戀規模,主要是由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費收入與規模正相關。基金規模做大后,公司高管就可迅速致富,這無疑比做百年老店要快得多。這種希望賺大錢、賺快錢、最好一夜暴富的心理,助長了少數公司片面追求規模以至越界行走。
個別基金管理公司屢次涉嫌違規,貨幣市場基金高收益率來源不明問題一直成謎。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虛高能吸引大量投資者申購,規模撐大后其管理費收入也相當不菲。但不規范操作的隱患巨大,一旦未來利率劇烈波動或貨幣市場基金遭遇大規模贖回,就會給整個貨幣市場以至金融市場帶來流動性風險。屆時,始作俑者可以懷揣高薪后拍屁股走人,大量投資者將面臨被套牢或資產縮水風險。
對于基金管理公司涉嫌違規問題,某職能部門負責人曾公開表態,如果媒體掌握到基金管理公司的違規證據,將一查到底。其態度之堅決令人折服,但將取證責任推給媒體的邏輯卻值得商榷。況且個別基金公司涉嫌違規問題已多次見諸報端,部分事實并不復雜。
當然,恪守職業操守者也不在少數。一家基金公司老總說:“我們不能接受不規范的操作,所以堅決沒有這樣做。”
在賺進越來越多的巨額管理費之后,對于一些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管們來說,錢早已成為一個多幾個零還是少幾個零的數字符號。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深圳某基金管理公司的老總去年的年收入已突破1000萬元。
總經理收入突破1000萬元
據了解,該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的收入屬行業內的最高水平。從全行業范圍來看,由于管理資產規模、股東背景等的不同,各家基金管理公司高管收入的水平相差甚大。
一些老基金管理公司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的年收入會達到三四百萬元。
以鵬華為例,去年該公司管理費收入1.25億元,居第14名。無論從管理資產規模還是基金業績表現來看,該公司都比較一般。但該公司前副董事長員瑞恒病休在家一年期間還多領取182萬元工資福利收入,報銷20萬元個人因私消費費用。該公司開支之奢侈及內部管理之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但也有例外,如上海某“老十家”之一的基金管理公司,其管理費收入與鵬華差不多,而董事長年收入為30多萬元,總經理收入為80多萬元。新基金管理公司中,中資公司往往因規模孝管理費收入少等原因,三四十萬元的也很正常。
基金經理年收入30萬至50萬元
與總經理相比,基金經理的薪資相對要低得多,因為基金經理一般并不屬于公司高管之列。“我們只是公司的一個普通員工。”一位與記者熟識的基金經理說,通常情況下,基金經理的年薪在30萬元至50萬元,也有些小公司的基金經理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基金經理與交易員非常緊缺。基金經理雖然屬于高收入群體,但工作壓力大、培養成本高。近年來,券商開始東山再起,券商委托理財業務監管環境寬松,銷售產品甚至可以公然宣傳預期收益率,投資經理收入高于基金經理,因此基金業在與券商、銀行競爭人才時已不占優勢。他擔心,如果基金經理的薪酬失去競爭力,基金業的人才很快會向券商或私募基金回流。
部分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考核制度不夠合理。例如,一些基金經理年薪中有60%是浮動薪酬,主要與當年業績掛鉤,基金經理承受著巨大的短期業績考核壓力。在美國,基金經理的浮動薪酬一般為6至9個月的月薪,所占比例要小得多,同時具體考核要看3年的投資業績。
基金患上“規模崇拜癥”
去年12月初,證監會副主席桂敏杰在深圳指出,基金業存在浮躁。4個多月來,《每日經濟新聞》對基金業進行了廣泛走訪,發現基金浮躁的一個最突出表現是對基金規模的追求而不是基金業績的持續穩定增長。年輕的中國基金業已過早地患上“規模崇拜癥”。
一位專家介紹,國內新基金可以在首發期內募集到幾十億元,2004年曾創出超過百億元的紀錄。這在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是不可想像的,但有些基金公司還是不滿足。
基金之所以如此迷戀規模,主要是由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費收入與規模正相關。基金規模做大后,公司高管就可迅速致富,這無疑比做百年老店要快得多。這種希望賺大錢、賺快錢、最好一夜暴富的心理,助長了少數公司片面追求規模以至越界行走。
個別基金管理公司屢次涉嫌違規,貨幣市場基金高收益率來源不明問題一直成謎。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虛高能吸引大量投資者申購,規模撐大后其管理費收入也相當不菲。但不規范操作的隱患巨大,一旦未來利率劇烈波動或貨幣市場基金遭遇大規模贖回,就會給整個貨幣市場以至金融市場帶來流動性風險。屆時,始作俑者可以懷揣高薪后拍屁股走人,大量投資者將面臨被套牢或資產縮水風險。
對于基金管理公司涉嫌違規問題,某職能部門負責人曾公開表態,如果媒體掌握到基金管理公司的違規證據,將一查到底。其態度之堅決令人折服,但將取證責任推給媒體的邏輯卻值得商榷。況且個別基金公司涉嫌違規問題已多次見諸報端,部分事實并不復雜。
當然,恪守職業操守者也不在少數。一家基金公司老總說:“我們不能接受不規范的操作,所以堅決沒有這樣做。”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南京市出臺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
- 下一篇:富士康的工人加班費該由誰來支付?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