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穩期考驗中國紡織自我升級能力
面對到手的或多或少的出口指標,全國近3萬家紡織品出口企業自然有喜有憂。可以預見的是,明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將保持穩定增長。然而,能否在費盡千辛萬苦獲得的國際市場環境中及時實現自身產業結構的調整,盡快培養高素質的國際貿易人才,將決定我國紡織產業未來數年內的發展前景。
--企業反映招標分配制度公平公正
10日商務部公布了2006年度21種輸美紡織品出口許可數量招標初步中標結果最低價格。大約28000家具有競標資格的企業中,有6000多家參與了競標,最終3000多家企業中標。
業界普遍認為,此次中標結果中部分種類價格偏高。浙江中利亞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俞登科說,這家公司主要出口品種347類平時價格一般為60元/打,但此次最低中標價格竟然高達102.14元。
山東亞光紡織集團是中國毛巾行業的名牌企業,集團總經理王紅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公司在這次招標中拿到了100萬條毛巾的配額,其中每打中標價為2.1美元,平均每條毛巾的出口成本增加了0.175美元;對于公司出口的高檔毛巾而言,價格是可以承受的;但對于低檔產品而言,出口就意味著虧損。
按照商務部有關規定,2006年度輸歐、美紡織品服裝配額采取了業績分配和公開招標兩種方式進行管理。業績分配數量占協議數量的70%;公開招標數量占協議數量的30%,分兩次進行。高價獲得的招標份額將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企業的整體成本。
有消息表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等五大紡織重鎮的紡織品加工企業成為這次輸美配額和招標的主角,共拿到了全國分配量的80%多。
考慮到歐美在我國企業對外出口中占據的突出位置,企業一致認為明年出口將實現穩步增長。廣東省紡織工業協會秘書長周天生說,由于對歐美出口數量基本已成定局,加之其他幾個主要出口市場日本、韓國、香港地區等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預計明年總體出口增幅要小于今年,平穩增長成為明年的主色調,但部分指標緊俏的紡織品種類價格將會上漲。
盡管招標價格令不少企業感到吃驚,但“公平公正”仍然是廣大紡織品出口企業對現行臨時出口管理辦法和招標辦法的普遍共識。山東即發集團總經理楊瑋東說:“這些辦法的實施,總的來說為紡織企業出口優化了環境,較好地遏制了無序競爭的現象,是我們擁護的好辦法。”
剛剛參加完配額分配的江蘇省開元國際集團總經辦主任顧昉告訴記者,開元集團這次輸美紡織品配額中標總量比往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原因有兩個,一是通過招標的方式抬高了出口門檻,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退出了競爭;二是開元集團長期做外貿業務,有比較好的業績。這次進行招標的21類產品,開元集團幾乎都有。以前公司主要精力用來做歐洲市場,通過這次招標,企業在美國市場也有了較大增長。比如這次服裝類產品的出口,企業拿到了幾萬打的配額,以往沒有這么多。
顧昉說:“這個辦法相對比較簡單,實行起來效率很高;更重要的是,不論是配額分配還是招標分配,都兼顧了老出口企業和新出口企業、大企業和小企業,是迄今為止最公平的。”
--配額局部緊張有望催生紡織產業變局
然而,這一公平制度也讓不少企業特別是種類齊全、出口量突出的大中企業覺得“僧多粥少”。楊瑋東說:“明年我公司的內衣出口指標很高,但其他幾個品種的配額卻很少,有的種類只有49打的指標,根本沒辦法使用。”
事實上,感嘆到手的配額太少的企業不在少數。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滿意與遺憾共存,折射了我國紡織產業的癥結所在。
首先,企業把眼光集中瞄準歐美市場造成了出口指標的局部緊張。記者在全國多個省份調研發現,從2004年底開始,不僅廣東、江蘇等對歐美傳統主力出口企業看好歐美市場,山東等地的企業也在保持對日、韓和我國香港地區出口優勢的同時,投入了相當精力開發歐美市場。
山東省外經貿廳貿發處紡織品業務負責人高瑞武說:“今年前10個月,山東對日本的增幅只有12%,對韓國和香港地區出口還是負增長,但對歐盟的出口增長超過了62%。企業都是追逐利潤的,目前只要有機會,它們還是看好歐美市場的。”
其次,政府的引導能否發揮足夠的效力,已經成為各級主管部門必須面對的新課題。高瑞武說:“現在的困境在于,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職能已經大大減少了,但企業的市場沖動如果缺乏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有效引導,很難實現自我調整。2004年以來,有關專家和協會對產業升級的強調和對貿易摩擦的提醒由來已久,但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就是證明。”
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本次招標部分產品中標價格偏高被一些企業認為是好的信號:通過市場競爭促成了出口價格的小幅上揚,既有助于減輕國際市場頻繁指責我國產品“低價傾銷”的壓力,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刺激企業從以往“量增價低”模式轉向“優價優質”模式,一舉多得。但仍有部分企業認為,如果部分產品價格上漲過快,將削弱此類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導致歐美客商的訂單向印巴等地和拉美地區轉移。
--新生態:尋找國際市場新通道
目前,如何解決配額指標不足已經成為不少企業關心的話題。一些企業建議,商務部應當盡早建立起一個交易平臺,供企業之間買賣配額,否則很多企業分到手的幾百公斤或者數十打的出口量就完全浪費了。
楊瑋東說:“事實上,由于企業規模較大,我們擔心就算有了交易平臺,都很難在短時間內買到充足的配額指標;加上每筆交易的規模都很小,交易成本讓人想想都頭疼。”
來自江蘇的一些小企業則表示,考慮到有些國有企業手上的配額尚有多余,有幾個類別也不一定用得上,他們將主動聯系客戶做這些相對冷門種類的生意。
然而,在考慮迫在眉睫的配額指標的同時,很多企業還是將目光放到了長遠發展的戰略上。其中,一些企業將“自主創新”作為王牌打了出來。山東亞光紡織集團通過在歐美等發達地區建立自己的設計中心,并直接在當地聘請優秀的設計師,隨時追蹤引領當地市場最新的款式和潮流,其單件毛巾出口價格超過2美元,是國內同類產品出口價格的2倍以上。
一些企業則認為,中國紡織業應利用目前市場擴張的契機,加緊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在國際供應鏈中取得一定的控制權。青島好事中集團銷售經理王堃說,公司已經在澳大利亞設立了3家專賣店,準備在明年擴張到10家。“在當地我們每件西裝售價300到500美元,屬于中高檔產品,利潤遠高于內銷和貼牌生產。我們感覺到,現在很多企業不是能不能走出去,而是敢不敢走出去,要的就是打破這層心理障礙。”
不過,大部分專業人士認為,由于就業人口龐大,目前我國紡織產業中小企業多、中低端產品多的現狀還將維持一段時間,通過完善環保、勞保方面的執法檢查工作,建設良好的經濟環境,以市場手段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已經是當務之急。
周天生說:“紡織業是我國外貿的一個縮影,它在市場自由競爭中完成了第一輪發展,現在到了升級的轉折點上。如何實現對內生產銷售的有效組織,完善國際貿易應對策略,實現紡織產業的升級轉移,政府和企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