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行業排頭兵尋求和諧經濟 走出困境
面對歐盟對我國鞋業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嚴峻形勢,中國皮鞋行業的排頭兵之一、溫州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日前鞋業論壇上說,中國鞋企業要少一些埋怨,多一些主動,少一些數量,多一些品牌,少一些磨擦,多一些和諧,以走出目前面臨的困境。
鄭秀康目前任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同時還兼任中國皮鞋、旅游鞋專業委員會的主任。
鄭秀康認為中國鞋業面臨的問題很正常,“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世界就像一個大市場,當你只是一個小攤小販,沒有人會理睬,可是當你的攤位越來越大,侵占到別人的地盤時,發生矛盾、產生磨擦是在所難免的事。”
而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在市場中攤位越來越大的商戶。僅以鞋為例,去年中國向全球出口鞋類產品58.8億雙,其中對歐盟出口8.1億雙,價值為22.3億美元,而今年一季度,我們對歐盟出口鞋類產品價值3億美元,同比增長30.6%。
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加上社會化分工、專業化生產,使中國鞋在出口時具有明顯的制造成本優勢,因此中國鞋子價廉物美是符合中國企業實際的。但由于中國鞋子出口的量比較大,少數企業為了搶市場,不惜殺價,造成了惡性的、無序的低價競爭,這也是個實際問題。
“態度決定一切。”面對歐盟對中國鞋類產品提出反傾銷調查,鄭秀康認為應該“少一些埋怨,多一些主動,不能一味埋怨指責對方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我們也要主動去審視自己,我們是否無懈可擊,同時我們更應該積極主動去做好應訴的準備。”
“中國鞋業應該加快強身健體,練好內功,少一些數量,多一些品牌,”鄭秀康說,許多國外商場經理一聽說中國鞋就搖頭,在他們的眼里,中國人只會做一些合成革的低檔鞋,這個印象非常可怕,因此中國的鞋子要想打入國際市場并不被反傾銷,最重要的是要練好內功,打響品牌,用過硬的質量和合理的價格,去參與市場競爭。“我們碰一次壁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反傾銷,陷入無休止的國際貿易糾紛漩渦中,從而最終失去我們的市場。”
鄭秀康在分析去年發生的西班牙火燒中國鞋事件時說,從表面上看是中國價廉物美的鞋子進入到當地后,擠占了當地同行企業的市場份額,引起了當地人排外情緒的爆發。但是從深層次分析,就是說中國產品在進入國際市場時,中國人還沒有同時真正融進當地國家民眾的文化之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還沒有與西方人的文化達到和諧統一,因為文化上的沖突,文化上的不和諧,最終遭到了國外同行的排斥。
對中國鞋類企業而言,在遵守國外當地法律法規、融入當地民俗文化的同時,可以采用一些親和當地民眾的做法,如利用當地員工為企業服務,多參加當地的社會公益事業,有條件的企業甚至可以在當地投資辦廠,既解決當地民眾就業,又增加當地政府的稅收。這樣一來,既可減少或避免遭到反傾銷申訴的可能性,也不會受到同行的排斥或反對。
鄭秀康告誡說,在“走出去”中,我們不僅要懂得國際貿易游戲規則,更要主動融入國際規則。這方面我們千萬不能有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做法,進不了歐美發達國家,就另辟道路進非洲、中東國家吧。這不是我們的長久之計,因為只有遵守國際規則,我們“走出去”的道路才能愈走愈寬廣。
- 上一篇: 如何打破中歐鞋業貿易堅冰
- 下一篇:廣州海關:上半年2.3億件跨境電商出口商品“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