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海爾的證明
2005-11-07 16:31:51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海爾集團黨委書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是一個好文件,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突出強調了自主創新,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這必將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建議》要求在“十一五”期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也正是海爾多年來的實踐,是海爾始終不變的追求。
從張瑞敏的話中,人們可以領悟到張瑞敏和海爾人的幾分欣喜、幾許自信。
確實,海爾人有理由感到欣喜和自信。植根于民族沃土的海爾,20多年來堅持以自主品牌打天下,以自主知識產權闖世界,如今已經成長為國際知名品牌、初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海爾走過的道路,為中央《建議》中關于自主創新的重要論述提供了最為生動的注解和最為有力的證明。
追夢的人們
海爾的“品牌夢”是如何開始的呢?那是一個被記者們講述過無數遍的老故事了:1985年的一個夜晚。到德國引進冰箱技術的張瑞敏被邀請參加了當地的一個節日。仰望著慶祝節日的煙花,德國人不經意地對張瑞敏說:“在德國市場上,最暢銷的中國貨是煙花、爆竹。”張瑞敏頓時心里有一種在流血的感覺。從那一刻起,在張瑞敏的內心深處升騰起一個夢想,他和海爾人要學習和打造的:不再是單純的制冷技術、冰箱產品,而是一個民族的自主品牌,一個支撐中國家電工業走向世界的品牌。
20年過去了。當年萌動于張瑞敏內心深處的夢想,逐漸凝聚成全體海爾人為之奮斗的目標;當年出于樸素民族感情的熱血沖動,已經演變為順乎經濟發展潮流的理性抉擇。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總結說,“這些年來,海爾的發展速度很快,總是有很多人問:海爾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其實,就是因為一直以來,海爾有一個創世界名牌的夢想,還有一批勇于實踐,用行動來實現夢想的人!”
對于中國要不要發展自主品牌的爭論,在海爾看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海爾用自己的發展歷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國需要世界級自主品牌;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世界級自主品牌。
張瑞敏對記者說:中國不能沒有自主的世界級品牌。從產業鏈的層次看,沒有自主品牌,就很容易陷入到為別人打工,處在產業鏈低端的狀態;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當人均GDP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世界名牌,經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在國內外市場一體化和國內外競爭對手一體化的賽場上,只有世界品牌才有世界級比賽的參賽資格。中國企業要么成為世界級品牌,要么淪為世界級品牌的打工仔。
中國企業不可能都做成世界品牌,這是現實,因為大多數企業靠的還是勞動成本低廉的優勢。
但張瑞敏認為,“盡管如此,無論對哪一類企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國企業必須有創世界名牌的精神!”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海爾的追求才如此堅定不移!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海爾人確信“只要找對了路,就不怕路遠”;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海爾人才能保持“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一個當年瀕臨破產困境的集體小廠才能成長為今天為世界級對手矚目的跨國企業!
今年4月8日,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05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揭曉,海爾再次入圍百強,榮居第89位。
8月30日英國《金融時報》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在由該報和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聯合進行的“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調查中,海爾在包括質量、信任度、創新、管理等所有項目上的得票率都排在首位。
隨后,國家質檢部門公布“中國世界名牌產品”評選結果,海爾在全部三個入選產品中獨占兩席。
韌性的堅持
今天,當海爾繼續堅定地向世界級品牌的目標奮然前行之際,當年那些綴有“利勃海爾”標識的“同門兄弟”早已不知所終;而曾經是強勁競爭對手的一些國內同行有的也舉步艱難,至今沒有培育出自己的品牌。
圓夢的追求、韌性的堅持、科學的決斷,使海爾最終扛起了“中國制造”自主品牌的大旗,避免了一些同類企業黯然出局的命運!
假如在當年引進的大潮中,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未能抓住機遇,擠進引進項目的“末班車”,也就不可能有后來海爾品牌的輝煌歷史;
假如在“隨便拼湊一臺冰箱都能賣出去”的短缺年代,海爾也像有些企業那樣目光短淺,海爾品牌的歷史也許只能寫到20世紀90年代初;
假如在“家電賣出白菜價”的過度競爭中,海爾也步其他一些企業后塵,靠降價拼市場,大打價格戰,也許海爾品牌的歷史只能寫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
假如在國內外市場和國內外競爭對手“兩個一體化”的競爭環境面前,海爾放棄自己的追求,以給“洋品牌”打工為榮,海爾品牌的歷史也許隨時都會終結。
回顧海爾走向世界級自主品牌的歷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經歷每一個階段,都是攀登一個新的臺階,都是實現一次艱難的跳躍。
一是名牌戰略階段。這期間,面對紛至沓來的種種誘惑,海爾以創國產名牌為目標,堅守自己的底線:不具備擴產的質量保證體系,寧愿限產也要保質量。在產品極為緊俏的那些日子,海爾只做到了10萬臺的規模,而那些做到上百萬臺產能的企業,由于質保體系跟不上,最終都成了曇花一現的“流星”企業。海爾人用了長達7年的時間,心無旁騖地做好冰箱這一個產品,獲得中國第一枚質量金牌,做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冰箱名牌。
二是多元化戰略階段。海爾籌建了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家電工業園,明確了做“中國第一家電名牌”的目標。此時期,海爾開始涉足冰柜、洗衣機、空調器等家電產品,并向彩電等“黑色家電”、電腦等“米色家電”領域進軍。為取得進軍新產品領域的“入場券”,海爾運用“吃休克魚”的獨特理念,先后并購了18家企業,最終形成了96大門類、15000余種產品的產品體系。尤為可貴的是,海爾的星級服務理念不斷升級、逐步完善:“先設計后安裝”、“五個一服務”、“星級服務一條龍”、“一站式通檢服務”、“海爾全程管家365”、“神秘顧客”……海爾人用真誠的心,換來用戶的忠誠,海爾由此成長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
三是國際化戰略階段。以海爾美國工業園的破土動工為起點,海爾開始了進軍國際市場、創世界名牌的探索和實踐。與之相適應,海爾的管理機制發生了重大變革,通過流程再造,建立了“市場鏈”、“人單合一”等管理模式,以快速地創新出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
事非經過不知難。海爾走向世界級品牌的過程,充滿曲折和艱辛。沒有韌性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張瑞敏這樣感慨:“做世界品牌的確太難了!要常年累月地耐得住各種寂寞、誘惑,要頑強、勇敢、理性、機智、不失果斷,海爾的每一步戰略選擇都如履薄冰,有點像走鋼絲,還有時候,感覺就像電影鏡頭中的那樣,人剛跑過去,炮彈就在身后炸了。”
今天的海爾,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艱難爬坡。這是一道實實在在的“坎”:如何把國內名牌轉化為國際名牌,真正具備進入主流市場,“與高手過招”的國際競爭力。
“你弱小的時候,別人還沒有注意到你,你可以潛行,但一旦你浮出水面,競爭對手注意到你并開始在意你了,他們的阻擊也就開始猛烈了。”張瑞敏清醒地說。“走出去”只是開始,關鍵是能否走進去,走上去。海爾的國際化“三步走才走了一步半”。
不變的靈魂
“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價值觀,海爾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只有兩個字:創新。”張瑞敏這樣定義海爾的企業文化。
為什么要把“創新”定位為海爾的核心價值觀?張瑞敏認為,這是由海爾創世界級品牌這個核心目標決定的。要創世界級品牌,就必須以滿足用戶需求來贏得用戶的心,而市場和用戶的需求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變才是常態。要滿足用戶需求,惟有不斷創新。
只有創新的價值觀成為企業成長的基因,融入每個員工的血液,企業才真正擁有他人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海爾的創新價值觀,經過播種、共享、基因三個階段廣泛傳播,深入人心。所謂播種,就是將領導者個人正確的價值觀自上而下地移植到員工當中;播種后,由共識到共享,在領導和下屬之間建立起一種以共享價值觀為基礎的新型關系,形成“上下同欲者勝”的氛圍;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潛移默化和機制的力量,使創新價值觀成為企業成長的基因。
伴隨著管理流程的再造,市場鏈、SBU、“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推行,更從機制上保證了創新價值觀的落實。人人都是市場,每個人都面對市場,市場的壓力轉化為員工持續創新的動力,創新的價值觀成為每一位員工成長的基因,也成為融合不同文化的價值標尺。
創新是不斷挑戰新高度的過程。在海爾,員工們天天都要回答三個問題:
“我們的目標是什么?”———要成為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創出中國人的世界品牌!
“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經營的對象是誰?”———我們的員工和用戶!
去年創業20年之際,海爾實現全球營業額1009億元。當年,在“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測評中,海爾蟬聯第一,品牌價值為616億元;在《亞洲周刊》“亞洲企業1000強”排行榜中,海爾居125位;在美國《福布斯》雜志中文版發布的“中國最具前景品牌榜”中,海爾位居首位;在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亞洲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排名中,張瑞敏榮列第6。
每個人心目中的海爾未必相同,但海爾帶給人們的欣喜和振奮是共同的。
電影導演吳天明說,第一次走進海爾,盡管是走馬看花,但耳濡目染,突然感到一股強大的沖擊波向我們襲來。像荒漠跋涉者看見了綠洲,一片希望之光在我們眼前閃爍。
評論家胡詠說,我們不奢望人人都成為張瑞敏那樣,但我們至少應該理解,張瑞敏選擇的人生是殘酷的,這樣的人生不是風花雪月。如果中國能夠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張瑞敏式的企業家,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會空前提高。
而海爾外籍員工、海爾美國公司總裁邁克說,海爾始終在快速地成長,是家電行業中最令人激動、最具創新能力的公司!20年來海爾取得了令世人震驚的成就,但海爾有更高更遠大的目標,現在的成就只是海爾不懈追求征程上一個新的起點,在我心中我感覺真正的挑戰甚至還沒有開始!
今天的海爾,正在從1000億起步,向新的高度邁進。(張曙紅 胡考緒 劉成)
從張瑞敏的話中,人們可以領悟到張瑞敏和海爾人的幾分欣喜、幾許自信。
確實,海爾人有理由感到欣喜和自信。植根于民族沃土的海爾,20多年來堅持以自主品牌打天下,以自主知識產權闖世界,如今已經成長為國際知名品牌、初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海爾走過的道路,為中央《建議》中關于自主創新的重要論述提供了最為生動的注解和最為有力的證明。
追夢的人們
海爾的“品牌夢”是如何開始的呢?那是一個被記者們講述過無數遍的老故事了:1985年的一個夜晚。到德國引進冰箱技術的張瑞敏被邀請參加了當地的一個節日。仰望著慶祝節日的煙花,德國人不經意地對張瑞敏說:“在德國市場上,最暢銷的中國貨是煙花、爆竹。”張瑞敏頓時心里有一種在流血的感覺。從那一刻起,在張瑞敏的內心深處升騰起一個夢想,他和海爾人要學習和打造的:不再是單純的制冷技術、冰箱產品,而是一個民族的自主品牌,一個支撐中國家電工業走向世界的品牌。
20年過去了。當年萌動于張瑞敏內心深處的夢想,逐漸凝聚成全體海爾人為之奮斗的目標;當年出于樸素民族感情的熱血沖動,已經演變為順乎經濟發展潮流的理性抉擇。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總結說,“這些年來,海爾的發展速度很快,總是有很多人問:海爾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其實,就是因為一直以來,海爾有一個創世界名牌的夢想,還有一批勇于實踐,用行動來實現夢想的人!”
對于中國要不要發展自主品牌的爭論,在海爾看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海爾用自己的發展歷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國需要世界級自主品牌;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世界級自主品牌。
張瑞敏對記者說:中國不能沒有自主的世界級品牌。從產業鏈的層次看,沒有自主品牌,就很容易陷入到為別人打工,處在產業鏈低端的狀態;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當人均GDP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世界名牌,經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在國內外市場一體化和國內外競爭對手一體化的賽場上,只有世界品牌才有世界級比賽的參賽資格。中國企業要么成為世界級品牌,要么淪為世界級品牌的打工仔。
中國企業不可能都做成世界品牌,這是現實,因為大多數企業靠的還是勞動成本低廉的優勢。
但張瑞敏認為,“盡管如此,無論對哪一類企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國企業必須有創世界名牌的精神!”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海爾的追求才如此堅定不移!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海爾人確信“只要找對了路,就不怕路遠”;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海爾人才能保持“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一個當年瀕臨破產困境的集體小廠才能成長為今天為世界級對手矚目的跨國企業!
今年4月8日,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05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揭曉,海爾再次入圍百強,榮居第89位。
8月30日英國《金融時報》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在由該報和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聯合進行的“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調查中,海爾在包括質量、信任度、創新、管理等所有項目上的得票率都排在首位。
隨后,國家質檢部門公布“中國世界名牌產品”評選結果,海爾在全部三個入選產品中獨占兩席。
韌性的堅持
今天,當海爾繼續堅定地向世界級品牌的目標奮然前行之際,當年那些綴有“利勃海爾”標識的“同門兄弟”早已不知所終;而曾經是強勁競爭對手的一些國內同行有的也舉步艱難,至今沒有培育出自己的品牌。
圓夢的追求、韌性的堅持、科學的決斷,使海爾最終扛起了“中國制造”自主品牌的大旗,避免了一些同類企業黯然出局的命運!
假如在當年引進的大潮中,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未能抓住機遇,擠進引進項目的“末班車”,也就不可能有后來海爾品牌的輝煌歷史;
假如在“隨便拼湊一臺冰箱都能賣出去”的短缺年代,海爾也像有些企業那樣目光短淺,海爾品牌的歷史也許只能寫到20世紀90年代初;
假如在“家電賣出白菜價”的過度競爭中,海爾也步其他一些企業后塵,靠降價拼市場,大打價格戰,也許海爾品牌的歷史只能寫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
假如在國內外市場和國內外競爭對手“兩個一體化”的競爭環境面前,海爾放棄自己的追求,以給“洋品牌”打工為榮,海爾品牌的歷史也許隨時都會終結。
回顧海爾走向世界級自主品牌的歷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經歷每一個階段,都是攀登一個新的臺階,都是實現一次艱難的跳躍。
一是名牌戰略階段。這期間,面對紛至沓來的種種誘惑,海爾以創國產名牌為目標,堅守自己的底線:不具備擴產的質量保證體系,寧愿限產也要保質量。在產品極為緊俏的那些日子,海爾只做到了10萬臺的規模,而那些做到上百萬臺產能的企業,由于質保體系跟不上,最終都成了曇花一現的“流星”企業。海爾人用了長達7年的時間,心無旁騖地做好冰箱這一個產品,獲得中國第一枚質量金牌,做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冰箱名牌。
二是多元化戰略階段。海爾籌建了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家電工業園,明確了做“中國第一家電名牌”的目標。此時期,海爾開始涉足冰柜、洗衣機、空調器等家電產品,并向彩電等“黑色家電”、電腦等“米色家電”領域進軍。為取得進軍新產品領域的“入場券”,海爾運用“吃休克魚”的獨特理念,先后并購了18家企業,最終形成了96大門類、15000余種產品的產品體系。尤為可貴的是,海爾的星級服務理念不斷升級、逐步完善:“先設計后安裝”、“五個一服務”、“星級服務一條龍”、“一站式通檢服務”、“海爾全程管家365”、“神秘顧客”……海爾人用真誠的心,換來用戶的忠誠,海爾由此成長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
三是國際化戰略階段。以海爾美國工業園的破土動工為起點,海爾開始了進軍國際市場、創世界名牌的探索和實踐。與之相適應,海爾的管理機制發生了重大變革,通過流程再造,建立了“市場鏈”、“人單合一”等管理模式,以快速地創新出有市場需求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
事非經過不知難。海爾走向世界級品牌的過程,充滿曲折和艱辛。沒有韌性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張瑞敏這樣感慨:“做世界品牌的確太難了!要常年累月地耐得住各種寂寞、誘惑,要頑強、勇敢、理性、機智、不失果斷,海爾的每一步戰略選擇都如履薄冰,有點像走鋼絲,還有時候,感覺就像電影鏡頭中的那樣,人剛跑過去,炮彈就在身后炸了。”
今天的海爾,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艱難爬坡。這是一道實實在在的“坎”:如何把國內名牌轉化為國際名牌,真正具備進入主流市場,“與高手過招”的國際競爭力。
“你弱小的時候,別人還沒有注意到你,你可以潛行,但一旦你浮出水面,競爭對手注意到你并開始在意你了,他們的阻擊也就開始猛烈了。”張瑞敏清醒地說。“走出去”只是開始,關鍵是能否走進去,走上去。海爾的國際化“三步走才走了一步半”。
不變的靈魂
“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價值觀,海爾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只有兩個字:創新。”張瑞敏這樣定義海爾的企業文化。
為什么要把“創新”定位為海爾的核心價值觀?張瑞敏認為,這是由海爾創世界級品牌這個核心目標決定的。要創世界級品牌,就必須以滿足用戶需求來贏得用戶的心,而市場和用戶的需求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變才是常態。要滿足用戶需求,惟有不斷創新。
只有創新的價值觀成為企業成長的基因,融入每個員工的血液,企業才真正擁有他人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海爾的創新價值觀,經過播種、共享、基因三個階段廣泛傳播,深入人心。所謂播種,就是將領導者個人正確的價值觀自上而下地移植到員工當中;播種后,由共識到共享,在領導和下屬之間建立起一種以共享價值觀為基礎的新型關系,形成“上下同欲者勝”的氛圍;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潛移默化和機制的力量,使創新價值觀成為企業成長的基因。
伴隨著管理流程的再造,市場鏈、SBU、“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推行,更從機制上保證了創新價值觀的落實。人人都是市場,每個人都面對市場,市場的壓力轉化為員工持續創新的動力,創新的價值觀成為每一位員工成長的基因,也成為融合不同文化的價值標尺。
創新是不斷挑戰新高度的過程。在海爾,員工們天天都要回答三個問題:
“我們的目標是什么?”———要成為世界白色家電第一、創出中國人的世界品牌!
“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經營的對象是誰?”———我們的員工和用戶!
去年創業20年之際,海爾實現全球營業額1009億元。當年,在“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測評中,海爾蟬聯第一,品牌價值為616億元;在《亞洲周刊》“亞洲企業1000強”排行榜中,海爾居125位;在美國《福布斯》雜志中文版發布的“中國最具前景品牌榜”中,海爾位居首位;在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亞洲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排名中,張瑞敏榮列第6。
每個人心目中的海爾未必相同,但海爾帶給人們的欣喜和振奮是共同的。
電影導演吳天明說,第一次走進海爾,盡管是走馬看花,但耳濡目染,突然感到一股強大的沖擊波向我們襲來。像荒漠跋涉者看見了綠洲,一片希望之光在我們眼前閃爍。
評論家胡詠說,我們不奢望人人都成為張瑞敏那樣,但我們至少應該理解,張瑞敏選擇的人生是殘酷的,這樣的人生不是風花雪月。如果中國能夠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張瑞敏式的企業家,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會空前提高。
而海爾外籍員工、海爾美國公司總裁邁克說,海爾始終在快速地成長,是家電行業中最令人激動、最具創新能力的公司!20年來海爾取得了令世人震驚的成就,但海爾有更高更遠大的目標,現在的成就只是海爾不懈追求征程上一個新的起點,在我心中我感覺真正的挑戰甚至還沒有開始!
今天的海爾,正在從1000億起步,向新的高度邁進。(張曙紅 胡考緒 劉成)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現任高管參與競聘 蒙牛否認新總裁內定傳言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