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績效支持系統:績效管理的老樹發新芽
2005-07-04 16:42:11 來源:IT時代周刊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EPSS是在e-anything時代涌現出來的一種說法,全稱是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即電子績效支持系統。
這個詞語的發明者是美國學者格勞莉婭·葛瑞。她1990年的觀點是,工作場所急劇變化,技能更迭迅捷,傳統的傳幫帶方法已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課堂培訓費用高昂,且需中斷日常工作。因此,有必要將培訓“植入”日常的工作當中,利用“一個整合的電子環境,讓所有的員工都能夠輕易得到適時地、個人化的全套支持服務,以保證員工在盡可能少依賴外界幫助的情況下,達成自己的工作績效”。
這是一個外延很廣的界定,包括各種工作流程整合系統、客戶管理系統、財務系統——幾乎所有支持績效的系統,都可以歸入EPSS的名稱之下。
14年后,EPSS的命運又是怎樣呢?
筆者最近聯系了格勞莉婭·葛瑞,試圖了解EPSS發展的概況。這位當年燒起EPSS之火的女學者已成了一個慈祥的老太太!拔乙淹诵萘耍诹_馬尼亞做志愿者。關于EPSS的發展近況,我不再關注。”筆者訪問了葛瑞的網站,上面有她在羅馬尼亞網吧里寫的日志:“我此刻在一家網吧,這里的互聯網似乎隔10分鐘就要斷掉一次。”這位當年創造出“電子績效支持系統”概念的學者,在這樣一個缺乏電子績效支持系統的地方寫著日志,在一個孤兒院帶著嬰兒,不知是何感覺?
和e-anything時代的所有人一樣,這些e化概念的倡導者無一例外地有個特征,就是理想而樂觀,甚至有些孩子氣。他們相信技術可以給人類的進步帶來深遠的變化,讓人們走入一個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新時代。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EPSS的說法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網絡學習,是知識管理這些新領域下的語匯。它們沒有了EPSS的名字,卻承載著EPSS的理想和展望。當然,這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詞匯改變,而是反映了EPSS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有了一些深刻的變化。其變化簡單歸結為:從技術到人;從人到環境;從單一環境到綜合環境。
迪克曼在不久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技術代替不了工作者的學習。EPSS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分散化”理論。也就是說,工作者完成工作績效,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一部分存在于外界,一部分存在于大腦。存在于外界的知識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技術系統來實現;存在于大腦的知識,還得需要培訓、輔導、咨詢等一些傳統的學習方式來解決。
反觀國內的信息系統,我們看到,有誤區存在。技術至上論者認為運用技術手段可以給流程帶來革命性改變,一時間,大大小小的企業全一窩蜂地上信息化系統。后來一些系統遭到失敗,人們開始反思,結論是在技術系統的實施過程中忽略了管理。
有人提出,信息技術系統的改造干脆應該由管理咨詢公司來做。這種認識,相對于技術先導的說法,顯然是一個進步,管理的改造和信息化的改造確實應該同步進行。但是一味強調管理,我們會忘掉一線的工作者,這也是個錯誤。工作者和技術、企業管理流程、整體工作環境的互動關系,才是績效的關鍵。工作者是如何體驗技術系統的?什么原因會阻礙或者提高他們的工作績效?技術—員工—管理之間的互動關系如何?哪些技能需要用培訓的方法來解決?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美國著名的績效技術專家唐·伊利曾問過一個著名問題:如果技術是答案,那么問題是什么?
要認識到績效問題的所在,就需要進行系統的分析。一旦分析起來,我們發現促成績效的原因原來如此復雜。我們還要回歸到一些非常根本的問題:人們的工作內在動機為何?人們如何體驗技術?哪些技能人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掌握?哪些技能可以通過技術來支持?這都是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產生績效的環境永遠是一個生態的環境,是互動、變化和多維的,不能僅僅從技術、管理或工作者某一單方面去看。
EPSS出臺14年后,當初的概念幾乎消亡,是各種各樣支持人們更好完成工作的系統還在被廣泛應用。與此同時,人們還在接受著各種培訓和學習。與此同時,PCD(Performance-based Design,以績效為基礎的設計)的出現,說明人們的興趣回歸到了設計的層面,而系統論中,設計總是先于開發的。重新強調設計,是否會把“古老”的績效支持系統帶上新的臺階,我們拭目以待。(方柏林)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企業文化是企業騰飛的翅膀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