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精英專訪】“財富中文網”日前推出采訪李寧]先生的文章。該刊編輯部在前言中指出,李寧公司目前采取的聚焦核心品牌、核心業務和核心市場的三個聚焦戰略,承載著李寧打造中國偉大體育品牌的夢想。為配合該文,“財富中文網”還節選了訪談李寧的內容,與讀者分享,讓消費者直接聆聽李寧先生的看法與感想。
李寧訪談節選——體育是一種教育

問:百麗國際高管最近在業績會上說中國體育用品的品牌太多了,確實除了國際品牌之外,已經上市的本土的品牌就有七家之多,你對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現狀有什么看法?
答:我覺得他講得很對。就是有點透支,一個是投入的透支,一個是成長的透支。而且大量企業比較初級:通過簡單的批發和渠道擴張使業務迅速成長。這種方法遠離了做品牌的道路。另外一方面,體育用品行業本應當是銷售體育或者與體育關聯的產品,但我們現在大量國內體育品牌企業打休閑的概念比較多。當過去幾年全球和國內休閑服裝企業也發展起來了,就吃掉了你的休閑市場。以前很多人買一件運動服,可以說是出得廳堂入得廚房,F在,消費能力提高后,休閑他就會買休閑的,運動時就買專業運動的。因此,不是說體育用品行業成長不好,需求不好,其實需求仍然非常好,只不過原來的統計把休閑也加進來了,體育用品行業真正減少的是休閑的機會。
問:那么行業是否會出現整合?
答:我相信一定會出現整合。但是整合是根據市場機會和投資人的意愿來決定的,它無法簡單預測,但從市場的角度看,一定會出現這種機會。
問:你希望將李寧塑造成什么樣的品牌?回歸之后,你已經采取了以及將來還將采取哪些措施來實現自己的這個品牌愿景?
答:當初創立這個品牌,我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偉大的中國體育品牌。它能夠為中國體育起到輔助作用,能夠支持參與運動的人、激勵參與運動的群體,它能夠提供專業體育用品給運動者。這一直是我的夢想。
現在我回來了,第一點就讓品牌回到體育上來,回到中國的體育、中國的市場來。我們希望真正能做到體育屬性,我們的產品要回歸到體育的本質。這次奧運會,我們更多是做競賽產品,而不是領獎服。當然,領獎服的廣告效應也很有效,但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追求與競賽相關的產品,這是一個體育品牌應有的貢獻,也是它的價值所在,它會幫助運動者提高成績和實現夢想,同時分享運動的精神。
問:面對全球經濟以及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體育用品行業也遇到了增長放緩的行業性問題,作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領導性品牌,李寧也是較早看到行業存在問題的企業,請問李寧將會如何應對當下的挑戰?
答:不僅僅是我們看到行業存在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別人也能看到,問題是誰在做調整。誰在決定自己的企業往哪里走。別人的企業我決定不了,去年我們就決定要調整,下半年就開始做調整。
問:今年,李寧公司引入了戰略投資者,對高管團隊進行了調整,你對目前的公司變革的進展是否滿意?
答:我對目前的進展很滿意,首先是戰略上調整回來。我們以三個聚焦來解釋,在品牌、產品上都在往回走,而構造運營能力涉及到實際的生意上的運作,需要做大量工作,包括組織架構、策略、人員的調整,我們引進了新的產品設計總監、引進了一位在戴爾工作十幾二十年的供應鏈經理,目的就是重新構造運營能力。這一塊進展目前還比較順利,但是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產品,即使現在調,也只能調明年的產品,現在的產品已經在賣了,一部分已經在生產了,沒有辦法變,這是個連續的過程,不是休克療法。渠道也一樣,渠道跟我們已經20年了,重新構造一種新模式,不容易。完全將我們新的理念在終端體現出來,恐怕還需要一年時間,但我們目前每個月、每周都在做,都有調整。我剛剛開完三季度的會,真的跟原來不一樣。但要達到運營能力成為公司的一項競爭能力,還需要時間。一年應當會有巨大的改變。
問:外界很關心行業的庫存問題。
答:這個問題大家都有,包括耐克、阿迪達斯也有。透支上去了,自然有一個下來的過程。但這不是一個什么大的問題。我們這種產品的庫存與技術產品的庫存還不一樣。并不像某一項技術產品出來將另一項技術產品替代了,比如iPhone。我們的庫存再怎么樣都會被消耗掉的,只是時間問題,是說一個月清完庫存還是三個月、六個月,它并不影響公司的長遠前景。這一點不像摩托羅拉、諾基亞所在手機行業,被替代掉之后,你要再做一個動作,研發的周期可能需要3~5年。庫存確實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挑戰中的一個問題,但沒有那么嚴重。以后還會發生庫存的問題,庫存在做我們這種消費品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有時高,有時低。
| 1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