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精英專訪】王吉萬在年輕時就有閱讀的習慣,喜歡安靜且放松的生活方式。年輕時他也熱愛運動,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多地將運動的精力放到了“腦力運動”中,不旅游、不打高爾夫,傳統文化是他的愛好,更是一種精神食糧。他將品茶、博弈、戲曲、收藏看做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這種文化的載體,能夠在其中汲取古圣先賢的智慧,抓住傳統文化的靈魂。他說:“我真正的愛好就是研習與弘揚傳統文化,并將此實踐到企業的經營中,能夠將傳統文化弘揚出去,這讓我感到很快樂。從企業的變化來看,我感到很快樂。”

亨達股份董事長王吉萬
鞋履情緣
曾經有媒體說王吉萬看人先看鞋,并且一談到鞋就會異常興奮。鞋對于別人來說是一種生活必需品,而對于他來說卻是貫穿整個生活。從24歲開始從事鞋履事業的王吉萬,用“上學、當兵、做鞋的事業”這三件事概括自己的人生,在經歷了28年的從商生涯后,對鞋的感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拿他的話說:無論企業發展多大,無論我的年齡多大,對鞋的情感永遠不會變,永遠不離不棄。做鞋不單純的是一種事業、工作,更是和我的生命聯系在了一起。
鞋履文化是目前王吉萬所要創造與探索的,鞋所能帶來的優質生活方式,就是他始終沒有停止過的追求,他說:“腳是人的第二心臟,要對得起這一說法,就不能單單停留在鞋的外在,而應該從鞋的內涵與文化來考量。品牌提供的不單單是花色品種,而應該提供符合受眾定位的時尚。”他還用人的相貌作了形象的比喻:“外表的差距顯而易見,但是內在的差距、內涵卻是看不到的,有人將物質、美貌,作為財富,但這并不是精神的財富,做鞋也是一樣。”他將這樣理念看做是一種信仰。
王吉萬在自己挑選鞋時也有類似的原則:不僅要看鞋的外觀、時尚性,更要看鞋的舒適性、安全性,是不是符合自身的風格和定位。他一直穿著亨達自身品牌的鞋,他說:“在給消費者提供的產品的同時,品牌主自己也必須是滿意的。”
傳統文化傳播者
王吉萬在年輕時就有閱讀的習慣,喜歡安靜且放松的生活方式。年輕時他也熱愛運動,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多地將運動的精力放到了“腦力運動”中,不旅游、不打高爾夫,傳統文化是他的愛好,更是一種精神食糧。他將品茶、博弈、戲曲、收藏看做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這種文化的載體,能夠在其中汲取古圣先賢的智慧,抓住傳統文化的靈魂。他說:“我真正的愛好就是研習與弘揚傳統文化,并將此實踐到企業的經營中,能夠將傳統文化弘揚出去,這讓我感到很快樂。從企業的變化來看,我感到很快樂。”
打開王吉萬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122篇文章,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他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從商伊始,他就將傳統文化思想與做事做人聯系在一起,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準則。王吉萬說人們生活與意識在迅速地變化著,但幸福感卻沒有提升,反而有了道德危機。中國人父輩身上就流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血液,所以他開始反思這個問題,從傳統文化、古圣先賢的智慧中尋找答案。他說“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在理解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后,才能真正融入到企業中。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文化,概括來說是做人的道德教育,也是孝的教育、善的教育。現代社會的發展很快,但是道德滑坡很嚴重,自私、貪婪、損人利己,這種現象是道德的缺失。我接觸了傳統文化感覺豁然開朗,感覺是找到了根,所以在做人做事時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并長期深入的融入到企業當中去。”
為了推崇中華傳統文化,王吉萬建立了仿明清建筑“亨達圣賢園”,主要是為了營造傳統文化的教育氛圍。在亨達原來的企業文化中,并沒有把傳統文化當做企業文化戰略來運行,但是從2003年,亨達的企業文化就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企業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并從2010年下半年在公司全面展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并做了5年規劃。公司的大型會議也進行了改變,拿出接近一半的時間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大家感覺找到了做人的根。
中國奢侈品誕生還需時日
對于目前中國在時尚方面比較缺乏世界名牌,也缺少完全屬于中國的奢侈品品牌的這個現象,作為同樣是從事時尚產業的王吉萬認為:促使中國奢侈品誕生的條件、環境、土壤尚不成熟。“除了產品質量、品牌文化,同時還跟品牌所在國家的文化、經濟、服務環境等有關系。并不是有錢了就能做出奢侈品品牌,更重要的是與企業的工業化、服務業的水平,特別是文化有關系。中國的時尚業歷史不長、從事時尚產業的企業也算是新興的,所以還不存在產生奢侈品牌的條件。在8到10年要誕生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品品牌,我個人認為是不太現實,但在未來30到50年則有可能出現。”
| 1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