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創新營銷】連網絡作家“琢磨先生”也忍不住在個人微博上發發“牢騷”:在這個全民營銷的時代,要好的“大V”朋友們開始做淘寶店,朋友圈里的朋友們都是公司產品介紹,小區App里的街坊四鄰全是賣衣服賣鞋賣菜的。工具變得無比便捷的時候,生意也無孔不入。你永遠不知道關注的哪個人會成為下一個淘寶店主,你也不知道哪個朋友會成為下一個代購。社交網絡從“自媒體”邁向“自營銷”時代。
不過,種種問題也隨之而來。于是有人預言:“社交網絡始于交友,發展于炫耀,終結于代購。”如此說來,營銷的泛濫恐將成為微信朋友圈生態的毀滅肇始?對這個問題,誰都無法言之鑿鑿,但記者進行的專項調查卻顯示:對于朋友圈營銷,大多數人還真有點兒嫌“煩”。
對于微信朋友圈里刷屏賣東西的做法,不少網友都很有意見。
楊女士是一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典型例子。去年,她曾經通過閨蜜的朋友圈推薦關注到一個做美國代購的微信號,她請其幫忙代購了一個劍橋包,但收到貨后卻發現“貨不對板”:“以前我是用過這款包的正版行貨,所以收到貨之后一看就不是正版,但收的錢卻是正版的價兒。”
楊女士曾萌生退貨的想法,但想到是閨蜜的好心推薦,又不想得罪人,最后她還是選擇吃下這個“啞巴虧”。不過從此之后,楊女士再也不敢輕易相信朋友圈的營銷者了。
蘇蘇也屬于堅定的“拉黑派”,凡是在朋友圈賣東西,方式方法不“討人喜歡”,又不屬于要好的朋友的,她一律“拉黑”,堅決屏蔽對方的朋友圈信息。盡管剛剛從IT巨頭公司跳槽出來創業做新媒體代理的蘇蘇本身也經常在朋友圈推廣自己公司的信息,但她對于那些靠“曬單、曬業績、曬好評”這種拙劣的“三板斧”做朋友圈營銷的人似乎更加難以容忍。
“沒有好的產品,沒有售后服務,沒有任何用戶體驗可言,甚至連個網店、服務號、公眾號都不用開,專做‘殺熟’的一竿子買賣,視商業信譽如無物,這跟傳銷有什么分別?把這種做營銷的稱為‘微商’,真是壞了‘微商’這個名號。”蘇蘇如是說。
楊女士和蘇蘇的案例絕非鮮見。在各大網絡社交平臺,均可輕易搜索到許多上當受騙的案例。歸納起來,這些案例暴露出朋友圈營銷的諸多缺陷:價格虛高,沒有質量保障,缺乏售后服務,缺失第三方擔保和監管,一旦出現問題,賣家隨時可以“消失”……
記者特地發起一則“微信朋友圈賣東西,你煩不煩?”為題的朋友圈營銷耐受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三成網友對于朋友圈營銷的態度是比較負面的,其中15.4%的網友表示“煩透了!見一個拉黑一個”,還有15.4%的網友選擇“上過當!質量不好售后差。”
賣家如是說
刷朋友圈也要有“底線”
對于買家們和網友的怨言,在朋友圈做營銷的賣家們又是如何看待呢?
采訪到幾位在微信朋友圈從事營銷的資深賣家,他們所表達出的卻更多是“誠意”。
前奧運冠軍勞麗詩辭職后開了家淘寶店“雕寶”,還成為阿里巴巴上市的8位“敲鐘人”之一,很多人勸她要趕緊把這些名氣“變現”,好好營銷自己的店,但她的朋友圈和微博卻并未因此變得更熱鬧。她開玩笑說,“自從‘墮落’成生意人之后,就沒很多時間刷微博了,有網友說我不務正業,不宣傳店鋪。”但在采訪中,她告訴記者在朋友圈不活躍的真實原因,第一是因為自己性格本身就不是那么活躍;第二是自己賣的產品是價格比較高也比較小眾的珠寶首飾,不像普通的服飾等產品一樣可以讓大家“捧場”;第三個原因她說得更坦誠:到目前為止,不管是通過微信還是朋友圈,營銷的效果都不理想,即使瀏覽量大也很難轉化成銷售量,“說實話,對于怎么做朋友圈營銷,我還沒摸透。”
相比于勞麗詩,從天涯社區新媒體總監的職位上跳出來創立原生態農產品電商品牌“撲吃”的梁樹新顯然對朋友圈營銷更加擅長。他公開宣稱的目標是:用一年時間,積累1000個對撲吃忠誠、發燒的核心客戶,提供有限的產品,服務有限的人群,這是撲吃的理念。
不過,剛開始他也走過近2個月的“彎路”。作為跨界IT、媒體、公益以及電商的名人之一,梁樹新現有近16萬的微博粉絲,有2000多個微信好友,最初他也以為憑借這些基礎,自己動手發發廣告肯定沒問題,沒想到結果卻是不熟的朋友直接把他“拉黑”,熟的朋友則直接上門投訴:“天天刷屏是不行的,哪怕你發發段子也好啊!”
現在他已經認識到,作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群電商”,營銷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社交網絡平臺來尋找、培育、挖掘并維護、拓展自己的客戶群,本質上就是靠口碑生存,所以必須在保證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的前提下,通過有溫度、有情懷、有趣味的方式來與客戶做朋友,反之,如果只顧急功近利地“刷屏朋友圈”,只認利益不認人,口碑很容易就毀掉了。所以現在他將自己昵稱改為“原生態大叔”,同時化身為勤奮的朋友圈“段子手”,撒嬌、賣萌、動情走心無所不能,哪怕是做個蜂蜜的促銷也要從回憶與朋友的情誼故事開始,哪怕是做輪花生油的打折也要先設計個價格競猜的游戲,哪怕是做個微信服務號也要力求像媒體一樣提供好看的內容,現在他開始做線下客群“梁品會”,也在追求“比商業關系更深一層的朋友關系”。
當然,賣家很多,魚龍混雜,有的毫無底線,有的底線僅限于“在晚上10點后才刷屏”,還有的則講究口碑、信譽、情懷、故事、趣味、走心,究竟哪些賣家能夠從朋友圈的商戰中勝出?或許只能走著瞧了。
微調查
“微信朋友圈賣東西,你煩不煩?”
商業必須立足于信任的根基之上
專家如是說
“過去傳統的營銷方式是‘一對多’的,雖然覆蓋面大,傳播廣,但溝通、互動和服務方面都比較有限。而朋友圈營銷有朋友間的信任作為基礎,可以實現‘點對點’的精準推介和互動,更加貼近消費者,因此效果也更好。”對于微信朋友圈營銷,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做出了如是評價。
GWEA創始人、品牌營銷專家張行表示,微信是一個很好的傳播互動營銷平臺,這個是其他渠道無法比擬的,從商家角度而言,利用這個平臺來進行營銷也無可厚非。
但在肯定朋友圈營銷優勢的同時,他們也都坦言身邊的朋友對于朋友圈營銷的態度比較兩極分化:要么是通過朋友推薦找到合心合意的產品,要么就是對拿朋友關系做生意很反感。“我自己倒是不反對,只要賣家把控好營銷的方式和頻率。”黃文杰說。
針對朋友圈營銷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黃文杰認為“不能一棒子打死”。他表示,朋友圈營銷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它只是一種方法手段,嫁接于傳統的商業體系之上,提升其效率與效能,因此它本身無所謂好或壞,就像一把刀無所謂正義或邪惡,全看為誰所用、用來為何。他相信,“任何的商業都必須立足于信任的根基之上,而信任的持續關鍵在于信用。朋友圈營銷也好,微商也好,都不是例外。現在它們作為新事物肯定要經過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而信譽必然是淘汰機制的一部分。在系統性的信用體系建立完善之前,只能期待賣家的自我約束,以及平臺性的信用保障措施盡快落實。”
而在張行看來,朋友圈上賣東西的信息泛濫,和微信自身在電商方面的探索做得不夠也有關系。“微信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的管道,在這點上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在滿足用戶的購物需求方面,微信的探索就比較粗糙,并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要,這也給不少商家提供了機會。”他認為,微信朋友圈賣東西其實也是用戶需要的一種體現,“微信朋友圈可以無限的開放,可以可控性的開放,也可以不開放,用戶其實可以選擇的。”
朋友圈營銷絕不僅僅是“刷屏”
建議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雙十一”的臨近,朋友圈營銷的現象還會加劇。拍拍網總裁蕢鶯春對此不免擔憂,“可能會對用戶產生不小的干擾。”據了解,作為微店的“正規軍”,拍拍微店在今年10月推出,但是在蕢鶯春看來,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卻并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什么樣的交易是在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的,這種交易方式到底是什么,是可以被這一代年輕人和這一代社會的購物人群與時俱進可以接受的,這些才是我們需要去探索,而我們想要做的是一個有溫度的交易。”蕢鶯春舉例說,微信朋友圈的營銷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案例:一個朋友平時跑步一直要吃蛋白粉,原來去京東上買、淘寶上買,但是現在專門有賣蛋白粉的海外購的商家也是微信的商戶,也在拍拍有店,他隨時可以通過交流工具微信上聊著,商家一邊說吃蛋白粉應該怎么吃,怎樣對跑步的肌肉更好,通過情感化的交流,一兩個月以后是不是這個吃完了再寄一個。
“這種一邊聊天一邊購物的體驗,可能是以后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更多的場景中需要用到的。”她總結說,“歸根結底,微信的營銷行為應該是讓消費者購物是有溫度的過程、自然的過程、自發的行為,而絕不僅僅是‘刷屏’。”(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