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營銷策略】營銷是個技術活,有時候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營銷效果。誠如今年上半年,邵珠富為波羅峪策劃的“離濟南市區最近的天然氧吧”的廣告,分別用了“15分鐘”和“900秒”的兩個概念,產生的結果呢,就差別很大,正應了邵珠富“沒錯,不等于你就是對的”之理念了。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有時候老總的名字、姓氏等也會對營銷效果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哈哈!
從“福”膠說起:乾隆皇帝“福”字是題給宏濟堂的,宏濟堂之九提九炙的“東流水”阿膠制作方法也的確是技高一籌、名不虛傳,但真正靠著“福”字而起家的卻是“福牌阿膠”。而更有意思的是,“福牌阿膠”是因為老總就叫楊福安,其名字中間的字就是“福”,有意思吧?
從“韓氏”整形說起:在濟南,提起韓氏整形,那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一提起“韓氏”,好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韓式”——即韓國術式的整形手術。但事實上,此“韓”非彼“韓”,一個是韓國的“韓”,一個是姓韓的“韓”;同樣,此“氏”也非彼“式”,一個是術式的“式”,一個是姓氏的“氏”。但消費者一聽到“韓shi”往往就不喜歡多想,不假思索想當然地認為那就是韓國術式的手術了,所以“韓氏”火得不得了。
從賴茅酒說起:第一次接觸賴茅酒的時候,邵珠富極不理解,你叫啥名不好,非要“賴”于茅臺,這樣一來,有茅臺作比較,誰還會把“賴茅”當成首選啊?!直到后來才知道,原來人家賴茅是賴氏茅臺的意思,是人家老賴家產的茅臺,品質并不比茅臺差,而且更正宗。于是乎我就想,要是不姓“賴”而姓“強”該多好啊?說不定早就超越茅臺了,至少不會給人以“賴于茅臺”的感覺!
姓名引發“歧義”的例子在營銷上比比皆是,這說明一點,一點小小的“誤解”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后釀成“大錯”產生無窮的力量,反之亦然。所以,營銷上,對消費者心智的研究一定要慎之又慎,避免類似因小失大的情況發生。(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