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創新營銷】在云計算這個概念不斷沖擊我們的今天,號稱“云計算之父”的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不斷被各大媒體提及。他創立的美國云計算領軍企業Salesforce(美國著名的企業客戶管理云端軟件),已成為一家市值高達220億美元、年收入30億美元的行業巨頭。這樣極其具有創新力的公司,在某一輪融資的過程中,它的材料落到了著名的傳奇硅谷投資大鱷Ron Conway的桌上。
在那個時候,作為在最早期成功投資谷歌和Paypal的他,卻覺得估值3千萬美元太高了,實在看不出這家將來市值220億的公司的價值,因此他最終放棄了對這個項目的投資。事后他追悔莫及。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比如,Techstar公司的David Tisch錯過了Zynga(Facebook上的社交游戲應用公司,著名游戲有社交開心農場Farmville、社交撲克等),因為他自己是半職業的撲克玩家,他非常相信人們只會玩一種撲克,那就是去牌局找真人玩同時贏真錢,沒有人會去Facebook和網友玩撲克掙虛擬貨幣。
美國的著名商業雜志《商業內幕》官方網站(Business )推出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文章采訪了11位著名的美風險投資經理,讓每一位風投人員說出他們他們最后莫及錯過的巨大的投資機會。在這其中,就有幾位創新頂尖投資人因為個人原因、資金缺乏和了解不足與十億(1 Billion)價值的創新點子擦肩而過。
就像剛才我們覺得關于和開心農場的例子一樣,因為這些風投經理過度地相信了自己的主見和直覺,他們的過去經驗成就了他們,但是他們也因為自己的經驗喪失了再一次成就自己的機會。
作為美國創新公司開始的搖籃,風投經理們是高科技創新經濟的根基,他們應該是最能夠養育滋潤創新的人。可是,當我們看過他們這些可惜而又發人深思的故事,我們了解到即使最專業的創新人士也可以扼殺最有價值的創新。這的確發人深思。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的內部創新管理人員,以筆者拙見,你的工作職責和從事風險投資基金的工作人員相比,沒有太大區別:很多時候,你日常的職責正是找到杰出的人才,在他們提出的各種想法中,選擇出你認為最優價值的,并且將企業或是機構寶貴的資源投入其中。同時,我們認為,相比風險投資人士,組織內部的創新管理人員受到的約束條件更多,往往很難發現和推進許多有潛力的創新,這也是很多大公司內部無法繼續推進創新的主要原因。
研究企業內部創新機制的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Howard Steveson,曾經圍繞組織內部扼殺創新的原因展開研究,并歸納出這五個主要因素:一是組織變大,內部競爭超過了協作機制;二是內部由下而上的創意機制被扼殺,形成頂層設計所有創新的氛圍;三是內部嚴懲失敗者的考核機制;四是“向華爾街看齊”的短期利潤導向;五是決策者盲目的自信和集權,在過去的成功中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甚至直覺。
這五項原因在很多組織內大量存在,因而扼殺了大量的創新。 不過,一般而言,相比較傳統公司,VC決策者的環境會好些。這些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企業運行的許多標準流程和尋常數理邏輯不同,在創新項目的選擇和推進上沒有正確解法;每一個創新個案都與眾不同,所以,也沒有辦法和傳統考核方式直接掛鉤。然而資源是有限的,組織內外部又有許多的壓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合理分配在不同創新點子上,從而取得豐富的回報呢?以及在這許多復雜的組織內外的對于創新的潛在消極因素中,和對于創新點子將來價值難以估計的客觀困難中,怎樣做一個成功的創新管理和投資者,是否有什么簡單的方法?
筆者有幸一直和國內外許多的風險投資人士,以及成功的創新公司打交道,深深感到不同人對于這一核心問題的看法和措施有差異:成功創新決策有一個明顯特點——不輕易說不,這意味著:在項目初期他們愿意承擔風險,在應該相信或者完全不應該相信自己直覺的時候,既沒有選擇相信,也沒有選擇不相信,而是選擇了不說不,這樣的直接結果,是多給予一些時間去判斷和嘗試,“也敢于冒風險”。但是,這也意味著最終將賭注押在了那些未經驗證的組織或項目上。雖然可能無法取得很高的成功率,但是卻能夠將最具有革命性的創新點子納入囊中。
而許多并非最優化的創新決策,因為風險太大,往往采用的解決方式就是扼殺創新、說不了事,因為不投資當然也不會有損失,但是結果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機會。 也許這就是中西方在創新在文化上的差異:東方的文化多源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打無準備之仗”,所以,對于創新項目的選擇,更傾向于“創新可以說不”,鐘情于可以驗證的創新點子(比如:模仿一家成功創新公司的產品;或者如果一個創新點子已經經過市場驗證,有了很大的經濟回報),但對于許多較為新穎的創新思路常常說不,也因此能夠在風投中取得很高的成功率,但不是高回報率。
西方的文化則更偏向于包容性,即愿意承擔較大風險,不輕易說不。這樣的文化,雖然導致了不到5%的成功率, 但同時孕育了具有革命性的創新。因此,歐美的風投成功率不高,但是回報率頗豐。我們要做的,可能僅僅是態度上的改變:當我們不輕易說不的時候,也許好的點子就會成長壯大,成為企業今后10年20年的核心競爭力。(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