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品牌管理】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低迷,并未阻止本土品牌走出去的步伐。安踏在最新發布的中期財報中稱,通過與海外分銷商合作,將擴大在東南亞、東歐及中東市場的發展步伐。此前,安踏在迪拜的旗艦店開張。匹克則宣布,海外市場的銷售已經占到總營收的13.4%。361°的海外事業中心也剛剛成立不久。不過,建立成熟的渠道仍是本土品牌走出去的難點。
“本土品牌在國內市場的業績領先時,必然會考慮下一個目標。特別是在本土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走出去’更顯得迫在眉睫。”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認為,進入國際市場是安踏在面對挑戰時,試圖做出的改變。不過安踏對“走出去”的投入很少。
張慶表示,只有海外收入占到總體份額的20%以上,才實現了初步的渠道國際化。若以此判斷,本土體育品牌目前無一可以做到。
數據顯示,匹克海外業務的市場份額最大,已經占到整體營收的13.4%。匹克公共關系總監劉翔稱,匹克在海外擁有200余家店,“歐美、中東、亞太地區都有布局。從銷售看,亞太地區的銷售更好,中東也不錯,但歐美地區的壓力太大”。
在業界看來,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是本土體育品牌海外擴張相對容易的區域。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在歐美的市場比較強勢,相反,它們在中東地區因為文化認同原因卻很難進入。這種現實給了中國品牌機會。
據劉翔介紹,匹克的海外拓展策略是“當地資源當地化”,通過贊助當地賽事,來配合品牌宣傳,進而尋找合適的經銷商來銷售產品。李寧公司也表示,“印度店鋪是當地的經銷商所開。李寧公司的海外業務主要是總部與當地經銷商合作”。
“國際化是很艱難的事情。”張慶稱,國際化有四個方面,產品國際化、渠道國際化、品牌國際化、企業國際化。通過引進國外人才,邀請外國代言人等很容易實現產品研發和企業運營管理上有一些國際化的特質,但建立渠道國際化很漫長。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MADE IN CHINA”早已經行銷全球,但品牌輸出和產品輸出不一樣,“中國是個體育強國,而非體育大國,在高度職業化、商業化的運動上表現不太好,羽毛球、乒乓球盡管領先但卻比較小眾”。 (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