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型”人才受捧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針對應屆生的崗位設置得不是特別多,大概每一個企業最多也都是5%的樣子,而且不一定每個企業都有這個比例,有些根本就拒絕應屆生 。
一位擔任人事行政總監多年的業內人士分析道,學生往往喊就業難,其實從泉州的企業來看,它們所調整的更多是生產環節的崗位,這類勞力型的崗位一直不是畢業生的主要擇業方向,從這個角度看,對于畢業生的就業影響不大。但在管理型、創新型的崗位上,畢業生卻不具備任何優勢。在管理類工作中,則往往要求有相當的從業經驗、熟悉行業動態等要求,這是工作經驗為零的學生所不具備的條件,導致企業不愿吸收畢業生就任這些崗位,這就造成供需雙方的錯位。
這位人事總監認為:“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樹立一個正確的求職態度,這并非是要求其一再下降求職標準,而是說基于對自身的合理定位,應進行更為長遠的規劃。如果難以準確地自我定位,可以向老師、學長們、就業指導專家等咨詢,從而建立全面準確的個人評估。在這個基礎上去求職,會更容易獲得成功。然而,求職成功并非一勞永逸,不少人往往在一個崗位工作不久就頻頻跳槽,我認為就是因為他沒有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確立一個明確的工作規劃,不僅難以適應工作,同時也難以把握住機會。”
“其實企業往往會引進培養一些可塑性強、朝氣激進的應屆人才,因為從長遠角度來看,企業適度任用應屆畢業生反而能為企業帶來發展助力。有些管理者只看到畢業生缺乏經驗,但殊不知他們因此具備極高的可塑性,具有很高的成長空間。”該總監介紹說,企業提供實習和工作的機會,在工作中發現他們各自的特點,從而設計不同的職場道路,使之在最適宜的崗位發力。這樣的好處在于,與外來同職位招聘人員相比,他們經過在各個崗位的鍛煉,對于企業的文化、運作流程更為熟悉,與企業的匹配性更高,并具備良好的忠誠度。其次,與從業經驗豐富的人相比,他們不會被慣性思維所束縛,加上對業務流程的掌握,往往能發揮更佳的效益。
不同年代的大學畢業季
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烙印,不同年代的大學畢業季,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改變命運的記憶,也可以窺見不同時代人的生活縮影。
上世紀50-60年代
一切為了祖國,這就是上世紀50、60年代大學生心中最崇高的理想。
那時的大學生都是天子驕子,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參加廣播站、文體社團,或是組織個樂隊。在生活和學習中,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慢慢地對于愛情有了向往。不過,不允許談戀愛的規定寫進了學生守則,這讓很多大學生望而卻步。這是一條“紅線”,一般大家都不會逾越這條“紅線”。
中南民族大學1965屆畢業生陳振華說:“那個時候大學生都把他當標準,認為雷鋒是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日常生活當中都組織學雷鋒小組,班里都有一些像雷鋒的榜樣,哪個同學做了多少件(好事)都有記載。”
上世紀70-80年代
1977年冬,570萬考生走進了關閉10年的高考考場,國家恢復高考的政策讓很多人跨進了能改變命運的大學校園。那時校園里最流行的話是“要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圖書館、教室、宿舍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三點一線,而一本新書,一個圖書館里的座位往往會被許多學生所爭搶。
以天下為己任,與國家民族共命運,這是那時大學生們的共同心聲。采訪中,復旦大學畢業生柯榮升告訴記者,“我當時就記得中國女排贏了古巴隊,贏了美國隊,我們復旦的同學自發地在學校里面游行,發自內心對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熱愛。”
隨著流行歌曲的傳唱,愛情這個詞已經越來越不陌生。不過在二十世紀80年代的校園里,男女同學之間的戀愛仍然是不被允許的。
上世紀80-90年代
“那時,學校里每個班只分配到一臺電腦,電腦自然也就成了很寶貴的儀器。”在電腦初現的80年代,當時的大學生們也收聽流行音樂,《濤聲依舊》、《花心》、《朋友》和張學友的歌,風靡了那些年的大學校園。伴隨著流行音樂而來的,就是交際舞,再后來便是歌舞廳和卡拉OK。
有人說,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分配的工作是“鐵飯碗”,9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得“爭飯碗”。 90年代后期的大學畢業生已經開始了自主擇業的求職路。隨著各單位本科畢業生的增多,研究生的不斷加入,“大學生”的頭銜已不是光環,只是一塊鋪路石。
2000年以后
1999年擴招、實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報志愿,同年,全國高校招生數在1998年208萬的基礎上激增了22萬人。此舉大大擴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眾面,有關“教學質量下降,大學文憑是否貶值”“大學生滿街都是”的爭論喋喋不休。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這時,大學也是高墻下懵懂清純的戀愛時節,在那里敢愛敢恨,從不遮掩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于是在意猶未盡的憧憬中結束了大學生涯。(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