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加拉服裝制造商與出口商協會(BGMEA)公布了為期三年的業內企業分類標準,目的是促使所有的成員工廠完全適應外國買家和進口商的要求。
最近成立的孟加拉多方共同利益承擔者論壇(MFB)在4月16日-18日的加拿大多倫多會議上設計出紡織企業分類路標。
BGMEA會長Anwarul Alam Chowdhury Parvez說,由于執行了分類標準,我們的產品爭取到較高的價格。
BGMEA會長承認,很難保證成員工廠百分之百適應路標。他說,我們將盡力提高適應水平。
參加MFB多倫多會議的有來自BGMEA的代表,孟加拉針織制造商和出口商協會(BKMEA)的代表,孟加拉紡織工廠協會(BTMA)的代表,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貿易工會、孟加拉政府、買家和進口商。
Anwar說,BGMEA正在設計一個戰略路標,把全國的4,000家工廠分為5類(A+, A, B, C和D)。
他說,A+類工廠,數量不超過50家,其生產力和社會責任達到國際標準。
A類工廠總數不超過700家,已經在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方面適應國際標準以及行為準則。
B類工廠不超過2,000家,適應國家頒布的條例,如修正的勞動準則以及其他相關的孟加拉標準。B類工廠具備平均生產力,但對于直接從孟加拉采購的國際買家、零售商和品牌來說,還有競爭空間。
C類工廠大約2,500家,適應孟加拉的長期法律條例,但可能沒有完全適應近期修改的勞動準則要求。他們的生產效率低于國家組織的采購要求,或者沒有完整的生產能力完成整個生產。
這些工廠是承包合約工廠的一線工廠,而承包工廠為國際零售商、品牌和買家提供產品。
最差的D類工廠正在努力適應社會環境和提高生產力。這些工廠是承包合約工廠的二線或者三線工廠,國際組織基本上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但這些公司中也有一部分為國際品牌、零售商和買家供貨,他們的供貨渠道是復雜的承包體制。
這些工廠有時也會暫時出名,但不是因為設計而出名,而是因為履約不力,因為他們的管理技術不行,生產線常常不能平穩運轉。
BGMEA正在起草一份戰略性文件,其中的C類和D類工廠基本上屬于破壞孟加拉成衣工業形象的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