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縣:科技創新助推制鞋產業向質“躍遷”
7月22日,記者在睢縣高新區中喬(河南)體育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成型制鞋智能生產線上的多組機器人工作站正精準地進行3D離線軌跡生成、智能涂膠、智能噴處理劑、智能壓底等多項工藝。旁邊的工作人員,只需按下電鈕,機械臂就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切割好鞋材。
睢縣高新區中喬(河南)體育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操縱智能設備 徐澤源攝
“智能裝備生產線的投入使用,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制鞋生產模式,讓耗材、人力、一致性等因素迎刃而解。”中喬(河南)體育有限公司總經理鄒銀芳說,該生產線相較傳統制鞋生產線,可節省電能、膠水等耗材使用量近40%,良品率達到了99%以上,日均產量可達1.7萬雙運動鞋,有效解決了企業用工壓力,同時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從量變到質變,睢縣精準定位,腳踩“一雙鞋”,走出了一條產業升級發展的“康莊大道”。
從產業空白到八方集聚
2011年,作為傳統農區的睢縣打破保守、放眼全國,用開放的胸襟謀劃未來,將集約化程度高、前景廣闊的制鞋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2011年6月,臺資企業廣東廣碩集團與福建安踏集團共同投資6.8億元,在睢縣建立首家制鞋企業——河南嘉鴻鞋業。同年8月,第一雙安踏鞋在睢縣正式下線。
“目前,公司不但自身實現了全鏈、延鏈、強鏈,而且實現了由‘制造’到‘智造’質的飛躍。”河南嘉鴻鞋業工會主席馬騰說。
睢縣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土地、用工、資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通過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拎包入住”和“入駐即生產”招商模式,全面落實首席服務員等服務機制,快速吸引了一大批制鞋及相關企業來到睢縣投產。
鴻星爾克(商丘)實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正趕制訂單 徐澤源攝
鴻星爾克(商丘)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集研發、生產、倉儲、運營為一體,可年產700萬件鞋服。“我們全心全意為企業做好服務,千方百計為企業排憂解難,從建成到投產,僅僅用了45天的時間。”睢縣白樓鄉副鄉長、鴻星爾克首席服務員劉世奇告訴記者。
如今,睢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入駐鴻星爾克(商丘)實業有限公司、中喬(河南)體育有限公司、河南特步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睢縣足力健鞋業有限公司、河南嘉鴻鞋業有限公司等制鞋、鞋材及工貿企業596家,產能3.5億雙,產值近200億元,鞋材配套能力達90%,制鞋從業人員達 5萬余人,產業集聚效應顯著。
智能升級完成產業蛻變
“原來的傳統生產線,一條線大概需要40多個人,一天生產2000多雙成品鞋,現在的這條智能生產線設計達每小時制鞋200雙左右,只需要十幾個人就能輕松完成以前的工作量。機器換人,提高了生產安全性,各項工藝也更加精準、高效,產能也可按需定制,進行調控,變得更加靈活。”中喬(河南)體育有限公司成型制鞋智能生產線線長郝志林告訴記者。
深慧視睢縣智能研發中心研發的制鞋機器人智能生產線 徐澤源攝
為使制鞋企業實現由“制造”到“智造”的跨越,2017年,睢縣實施綠色化、智能化和企業技術三大改造,拿出5000萬元科技創新獎勵資金,引導26家重點企業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和“機器換人”工程,推進研發、生產、接單、物流、配送等工貿體系建設,由“制造”到“智造”的轉型不斷升級;在發展上圍繞設計研發、材料創新、智能制造、品牌孵化等產業服務的關鍵環節,打造睢縣制鞋產業總部經濟大平臺,并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8年,實現了全面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制造體系轉型;2020年,睢縣足力健創新創造的生產自動化、流程模塊化、管理數據化等制鞋生產線躋身全球智能化前列。同時,該縣舉辦品牌展示和鞋類產品設計大賽,加速培養造就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助推鞋產業轉型升級;2021年,國家高新企業聯想旗下智能制造領軍企業——深慧視(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在睢縣制鞋產業園成立5G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和智能研發中心,2022年研發出第三代制鞋機器人智能線SMRobot3000,該生產線相比傳統生產線可節省人工數量70%,設計產能 180 雙/小時,良品率達99%,節省電能30%,有效節省了企業生產成本,SMRobot3000 系列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一流廠商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把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通過提升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不斷推動全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睢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