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讓創新“變量”成為發展“增量”
新形勢下,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然而在實踐中,科創統籌不高、創新主體較少、公共載體缺乏、要素保障不足等問題,成為制約縣域科創活力的重要因素。作為全省縣域經濟“領頭羊”,晉江對此感受深切。
針對縣域科創工作出現的瓶頸,晉江市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個縣級科技創新委員會,對全域科創工作進行宏觀統籌,從機制、體系、平臺、要素等入手,探索打造立體科創體系,有效破解制度、資源、載體、保障等方面的制約,形成市域創新一體化、創新主體多元化、平臺服務高端化、要素保障精準化的科創工作新格局。
率先機制改革,開創立體科創格局
改革創新,是“晉江經驗”的核心動力。“未來產業的競爭,一定是高科技、研發實力的競爭,需要企業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吸引更多人才,在技術層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晉工機械總經理柯金鐤的想法,在晉江企業家中頗具代表性。
深刻洞察企業需求的晉江市委市政府,大膽探索創新,以科技體制改革納入省集成改革試點為契機,率全省之先,于2021年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按照“全市一盤棋”思維,形成科技部門抓總、市鎮集成聯動、多部門高效協同的管理體系,一體統籌科技發展各方面事項。
據介紹,晉江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負責全市科技創新領域重大工作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決定全市科技創新發展領域的重大原則、重要政策、重大戰略規劃、重大建設項目,全面規劃、統一安排、統籌協調處理全市性、長遠性、突發性、跨領域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科技創新問題。值得關注的是,晉江市委科創委主任由市委書記擔任;副主任由市委副書記、市長擔任;委員分別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協其他有關領導同志組成;發改、工信、人社、組織等相關部門全部納為成員單位。
“從此,科創工作不再是科技局一個部門的事。由‘一把手’掛帥,統籌協調力度大大增強。”在設立于晉江市科技局的科創委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晉江市已初步形成“科創委+科創辦+科技局+鎮域科技副鎮長(副主任)”縱橫分布的科技工作協同調度機制,有效破解以往科創主體單打獨斗、科創資源零星分散、科創渠道閉塞不通的局面。
引進大院大所,打造公共科創平臺
晉江產業基礎雄厚,但與大城市相比高校少,和很多縣域一樣,面臨科創基礎薄弱、資源短缺難題。
直面這一短板,晉江市創新“引進大院大所—升級創新鏈條—打造科創矩陣”的高端路線,聚焦鞋服、紡織、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需求,簽約落地中科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福州大學晉江微電子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晉江技術創新研究院等12家高水平科研平臺,實現主導產業科研平臺100%覆蓋。
中皮院晉江分院是較早落地晉江的國字號科研平臺之一。不同于以往的院地合作,“研究院+公司”的創新模式在雙方探討中應運而生。2013年8月,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注冊成立,采用“研究院+公司”的運作模式,由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晉江市鞋業上下游7家優勢民企共同出資組建,是晉江“搭建第三方平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模式帶動傳統產業轉型的嘗試。
“落地晉江11年,我們實現了從政府補貼到自身造血,從科研單位到公共服務平臺的華麗轉身。”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段力民說,晉江分院是中皮院在地方的第一個分院,現已作為全集團的先進經驗進行“模式輸出”。
中皮院晉江分院還領銜組建了福建省首個國家級試點聯盟——制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累計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60項;引進全國制鞋標委會鞋底專業工作組、全國體育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運動鞋標準工作組,先后參加及推薦企業參加標準制修訂62項。
近三年,晉江市科研平臺累計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超1000項。構建完善“人才+基金+賽事+孵化+專業運營”閉環服務生態,累計落地孵化企業超300家。
“軟硬兼施”,厚植科創生態
日前,科技部發布2022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晉江市三創園區科技孵化基地(科創慧谷·晉江)位列其中。
“近年來,我們堅持打造高能級孵化載體,為企業構建‘保姆式’服務體系,強化多元聯動,承接多維度創新資源,已成為晉江重大科技成果孵化轉化重要基地和科創政策先行試驗田。”晉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許國鑫說,當前,三創園已累計引進平臺12家,在孵企業102家,其中孵化市值超億元企業15家,籌備上市企業10家;集聚本科以上人才2145名,其中博士343名、碩士515名,開發專利近千項。
創新生態,是提升科技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晉江市堅持“政、產、學、研、資、介”一體發展,出臺一攬子創新扶持政策,推動人才、資金等要素向科技企業傾斜,全鏈條構建最優創新生態,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鏈接。大力實施科創人才集聚、碩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興“三才行動”,截至目前,已累計聚集各類各層級人才1.2萬名,數量位居福建縣域首位。
對于科創要素,晉江市正大力配套建齊。今年1月,晉江(武漢)離岸創新中心在武漢正式揭牌啟用,邁出了異地孵化合作的重要一步;組建海峽科技大市場,推動科創成果“落地生金”;簽約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落地中關村中試熟化服務平臺、國家(鞋服和食品)知識產權快維中心,加強職業技術經紀人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培育,打造“科技大市場+成果轉化基金+中試平臺+轉移機構+產學研合作”一體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近三年,累計促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超1000項,金額超12億元。
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目前,晉江市累計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81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超18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800家、5年平均增速超50%,全社會研發投入連續5年增長20%以上;累計建成院士工作站19家、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范縣、第三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通訊員 林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