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救不了“潮牌鼻祖”,一代前浪也翻船?
昔日國產潮牌“鼻祖”、女神邱淑貞、張曼玉加持的I.T,如今也陷入到了經營危機。
在許多城市繁華的商業區里,你都能看到這么一家品牌——I.T。往來顧客或許并不知曉它的來歷,但多多少少也認識它的老板娘——女明星邱淑貞。
1994年上映的香港電影《賭神2》里,邱淑貞坐上牌桌、口中銜牌的鏡頭,至今仍是香港影史最經典的美麗瞬間之一。然而,女神的光環卻沒能成為I.T永遠的護身符。5月27日,I.T集團低調公布了其截至2020年2月29日止年度末期業績,公司2019至2020財年業績表現并不理想:總營業額同比減少12.6%至77.194億港元,包括地區分部收入和品牌分部收入在內的多個重要指標數據下滑,凈虧損達到7.458億港元。
除了一代女神的傳奇故事,I.T集團有個不為人所知的全名,叫“Income Team”,意為“賺錢的團隊”,直言不諱的名字彰顯出該集團的野心,只可惜,如今的它卻和這個目標漸行漸遠。
1、“前浪”翻船
早在去年8月,公司就曾發布公告稱,已經連續六個月出現凈虧損。
2020年4月,I.T發出盈利預警,因港澳地區業務震蕩,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本疲軟的銷售市場雪上加霜,集團全財年凈虧損不少于3億港元。
現在來看,I.T全年凈虧損比4月預期的要多了4億港元,形勢之嚴峻可見一斑。
事實上,I.T集團在香港的營運頹勢并不是從去年才開始的。2011年-2013年,該集團在香港加開了117間獨立店鋪。彼時,集團總裁沈嘉偉就曾表態,有意改變高速擴張門店的做法。時任I.T財務總監的鄺國裕認為:“本地消費力萎縮,來港‘自由行’人數也在減少,為了吸引客流我們加大了促銷的力度,這也導致我們的毛利大幅減少。”另據一名I.T的員工在2015年透露,公司在香港70%的銷售額其實都是來自“自由行”的大陸游客。
然而,有力支撐著I.T集團的大陸市場反映并不樂觀。盡管在財政年度內,I.T集團表示已經提供了數次額外的折扣優惠宣傳活動以刺激銷量,其毛利也因此下降了16.1%,但大陸地區同店銷售額依舊下降5.3%,與之相比,其前一財年的同店銷售額尚能錄得1.7%的增長。即便計入疫情的干擾,這個不小的負增長率仍舊表明,該集團旗下開業超過一年以上的店鋪正在痛失他們的顧客。
原本依靠著領先于國內的潮流感知度,通過引進眾多大陸消費者難以觸及或聞所未聞的品牌,I.T集團在大陸曾經相當紅火。
2、潮牌“鼻祖”
作為業內公認的潮牌“鼻祖”,I.T集團手握兩條品牌線。其中,I.T經營的時裝品牌大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端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而i.t主打年輕化產品,以售賣歐洲、日本、韓國年輕潮流品牌為主。
整體而言,I.T品牌矩陣豐富,覆蓋了奢侈、輕奢、大眾等多個消費階層。與此同時,I.T的背后還站著香港兩大“女神”——邱淑貞、張曼玉。
I.T創始人沈嘉偉,靠賣水貨賺到了第一桶金,1988年創立I.T,1999年迎娶性感女星邱淑貞。對于丈夫的事業,邱淑貞全力支持,不僅拿出全部積蓄,還常常飛往歐洲、日韓為公司挑貨,更親自代言,為I.T站臺。
2000年前后,沈嘉偉邀請沒有任何設計經驗的女星張曼玉為I.T擔任設計師。以張曼玉在華語世界的巨大影響力,I.T人氣暴漲,產品備受粉絲和用戶的追捧。
2005年,I.T集團在香港上市,沈嘉偉一躍而成服裝大亨,最風光時代理300多個時尚潮牌。邱淑貞也大為獲益,2011年I.T股價走高,她的身家超過20億港元,即使在港星之中,也讓人眼前一亮。
尤其是2014年前后,I.T又向內地市場加碼,保持每年51家新店的開店速度,獲得滾滾財源,2017年營收首次突破80億港元。
兩大女神的助力,內地市場的進擊,形成了巨大合力,I.T漸漸步入巔峰。
但隨著實體店越開越多,I.T形成了路徑依賴:2011年就布局的線上業務慢慢被弱化,實體店業務大舉投入,成本迅速上升,客流卻被電商蠶食殆盡,加上疫情的暴擊,I.T大虧,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3、亟待創新
除了電商平臺的沖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千禧年后,大陸時尚市場一度呈現兩極分化的格局,在價格高昂的奢侈品牌和平淡無奇的大眾品牌之間,消費者再也沒有更多的選擇。
從2002年起,I.T集團沖出香港到大陸市場掘金,在上海新天地開設了除香港以外的首個旗艦店。其利用品牌經銷的買手店模式,一舉引進了大量海外時尚品牌,大I.T主營那些小眾高端的設計師品牌,而小i.t則提供以日韓為主的年輕潮流商品。彼時的I.T集團滿足了大陸消費者更多選擇的需求,更為他們建構了一個空前“及時”的空間,去認識海外時尚潮流文化。‘
前面已經提到,2005年,I.T集團趁勢于港交所掛牌上市。在繼續拓展更多經銷及代理品牌的同時,其也開始大力發展自創品牌。該集團目前代理近400個時尚潮流品牌,還擁有包括b+ab、Izzue、A Bathing Ape等逾20個自有品牌。
根據此次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自創品牌分部占I.T集團零售收入的60%,是集團最大的收益貢獻來源,但該分部收益同比下跌了13.9%,與前一財年相較減少了7.27億港元的收益。
自創品牌對于大陸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在變低,性價比首先是它們被質疑的原因之一。這些自創品牌和小i.t原本都主打相對親民一些的價格,用于補足那部分大I.T無法吸引到的銷售空缺。但早在2008年,該集團在大陸全力擴張之時,豆瓣“I.T&i.t”小組就有許多消費者抱怨該集團旗下Five CM和Izzue等品牌零售價格過高,一位用戶直接寫道:“這樣下去直接在連卡佛和大I.T一起賣好了”,認為其標高價格又沒有提升質量的相應底氣。
因此,該集團也做過一些讓步,包括一年兩次的感恩季折扣和平時間或的滿額減價活動。但現實是,集團的目標消費者不只要便宜的東西,他們還要新的、不斷變化的東西。近些年,對于I.T自創品牌設計的犀利點評不絕于耳。有消費者坦言,在自己小的時候,I.T旗下品牌的“港味潮流”就已經被認為是“時尚”了,“他們的定位好像從來沒變,可消費者一直在進步”。
4、時尚“魔咒”
其實不只是I.T,老牌潮牌的退潮似乎變成了近些年時尚界的詛咒。
5月,曾被林青霞帶貨的ESPRIT宣布將關閉中國所有門店;3月,GAP集團旗下品牌Old Navy正式關閉所有銷售渠道;2019年10月,Forever 21申請破產并相繼在中國、日本等市場關店退出。
與老品牌的黯然退場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新的潮牌已經從小眾走向大眾,成為最賺錢的生意之一。
根據尼爾森發布的潮牌大數據報告,近年來潮牌消費的增長速度達到62%,是非潮牌的3.7倍;麥肯錫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時尚業態報告》也顯示,中國年輕人2019年在潮牌上的花費在350億至380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時尚市場。
但I.T顯然并未吃到這波紅利。
在業內人士看來,數字化時代給服裝企業帶來更多接觸國外潮流的渠道,從電商到眾多買手店的興起,靠國內外潮流時間差獲利的I.T近幾年遇到了艱難的挑戰。
如今,買手集合店層出不窮,海外代購快捷實惠,全世界各種新興小眾品牌都能方便地買到,過于依賴線下實體門店的I.T集團曾經保持的集合優勢自然不再明顯。
記憶中的美人,仍叼著牌斜坐在桌上,一襲紅衣灼灼。可這世上,從來都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前浪來不及留戀,后浪已滾滾而來。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這或許就是時尚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