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劣質“保健品”到“老人鞋”我們的父輩是怎么被騙子盯上的
12月10日訊,目前,鞋類市場上有一種網紅產品,被稱為“老人鞋”或者“健步鞋”。商家宣稱這是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鞋子,更加適合老年人的腳型特征,穿起來既舒適,又防滑。聽起來,這樣的鞋子應該是特別適合老年人的,但有些老年人卻反映,老人鞋并不舒服,有時甚至還不如普通的鞋子,而針對市面“老人鞋“的質量調查發現,近半數采樣不合格。
劣質“老人鞋“不僅讓老人掏了冤枉錢,還容易因質量不過關,造成對腳部的損傷,甚至會出現鞋跟突然斷裂導致老人摔倒等更為嚴重的后果。從調查來看,劣質”老人鞋“比例不在少數,這意味著,大量不知情的老人面臨被劣質”老人鞋“所坑的危險。
部分商家之所以打出“老人鞋“噱頭,無非是有利可圖。這幾年來,”銀發經濟“一詞被社會所關注。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加速,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數據,截至2018年末,全國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也就是說,每六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
龐大的數量基數、以及老人對于生活方面的不同要求,也讓根據老人需求提供針對性產品和服務的“銀發經濟”顯示出蓬勃潛力。有機構預測,2014—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將從8%增長到33%左右,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蛋糕”,商家們聞風而動在情理之中,但為了利潤最大化,而不惜將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劣質“老人鞋”賣給老人,不僅是非道德行為,更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固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當然,如何界定商家兜售的各類“老人鞋”不達標,除了傳統皮鞋的基本質量指標外,還包括其所宣稱的各種功能是否與實際相符。從中可以看出,劣質“老人鞋”應該盡快被專項整頓。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關部門采取行動,對市面上的各類“老人鞋”進行全面清查,凡是沒有達到以上兩項標準的“老人鞋”都可以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更好推動老人鞋產業良性發展,不妨根據老人行走需求,制定相應的“老人鞋”細化產品設計、質量等標準。據報道,長三角消保委聯盟在對比試驗進行的同時,就委托相關專業機構研究制定了全國第一個《老人鞋》團體標準。我建議更高層級機構對于這一《老人鞋》團體標準進行審核,如果確實能解決老人鞋標注不一等亂狀,不妨上升為全國性標準管理條例,從而覆蓋更多范圍。
其實,除了劣質“老人鞋”,近年來針對老人心理和身體需求的各類“偽銀發經濟”產物不在少數,比如某些保健品,某些打著“科普”實際上毫無科學價值的網絡信息等,都是以服務老人為名騙取老人錢財,對老人身心造成傷害。既然我國老人群體還在不斷擴大,國家也非常重視老人晚年保障,有關部門應針對“銀發經濟”出臺更多細化管理規定,嚴厲查處各類侵害老人權益的行為,如此方能保證老人購物時放心、安心,“銀發經濟”走向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