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縣一雙布鞋 “踏上”致富之路
12月2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采訪團來到臨夏縣土橋鎮一家布鞋培訓加工基地。車間里,縫紉機“咔咔”工作的聲音此起彼伏,三四十名農民正在這里用針線織就自己的致富夢想。
“這個基地是幫扶單位和縣里共同投資建立的,主要集中分期分批培訓各鄉鎮自愿從事布鞋加工的貧困群眾,截至目前,已培訓13期,接受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1075人。另外,在這個基地,我們還引進了5家布鞋加工合作社,貧困戶培訓結束后可以就地上崗,拿計件工資。”臨夏縣特色產業辦公室主任李玉蓮告訴記者。
臨夏縣很多鄉鎮的群眾素有手工制作布鞋的傳統。1998年,新集鎮一村民創辦了全縣第一家布鞋加工廠,兩三年間各鄉鎮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很多布鞋加工專業村、專業戶。2012年,縣里因勢利導專門成立“特色產業辦公室”,從機械配置、資金獎補、宣傳營銷等方面加大對布鞋加工業的扶持力度。
“我以前在新疆、江蘇等地打工,今年3月回來在基地學了半個月,現在已經在基地的企業上班了,每月下來能掙2000元左右,這條件比我在外打工好得多。”
南苑鄉的建檔立卡戶王全萍告訴記者,她對這個基地有一個形象的說法——“留住了打工媽媽,管上了留守娃娃”。
李玉蓮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臨夏縣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政府一次性給予每個布鞋合作社10萬元的扶持資金,由布鞋合作社負責生產和統一銷售,全縣已經有60多家布鞋加工合作社(扶貧車間)。此外,縣里還采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額補貼、非建檔立卡貧困戶差額補貼的方式,為從事布鞋加工的群眾統一購置布鞋加工機械設備,提高加工生產效率,打造了一批扶貧的“炕頭作坊”和“家庭作坊”。
目前,臨夏縣布鞋加工企業和加工戶遍及21個鄉鎮,從業人員2.5萬人,銷售網點已延伸到國內9個省的60個縣市,預計今年布鞋產量將達到600萬雙。
- 上一篇:改革名企冊|雙星“誤入鞋途” 創新與改革同步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