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摩根大通看好 但李寧想重回國產第一品牌仍不容易
李寧品牌的創始人李寧,是當時世界知名的“體操王子”,知名度不用多說,特別是2008年,李寧還身穿自家的服裝點燃奧運火炬,一度成為該品牌經典的形象之一,并借此直接奠定了中國運動第一品牌的地位。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特步、361°等相繼崛起,如今的李寧早已不復往昔風采。但被摩根大通看中,似乎說明他們尚有反擊的余地。不過,筆者認為,即便被摩根大通看好,但李寧想要上演體育界的王者歸來仍不容易。
首先,摩根大通等機構對于李寧的看好是來自于其已有的運營狀況,未來發展尚不確定。10月22日,李寧公布第三季度最新訂貨訂單及運營狀況,整個平臺之同店銷售按年錄得10%-20%低段增長,零售銷售按年增長加速至約15%,受此影響,不但很多機構看好,其股價在當天也大漲7%。然而在筆者看來,這并不能說明其發展前景良好。
截止10月24日上午10點,李寧股價開盤下跌超過3%,股價跌破7港元,市值縮水至149.19億港元。雖然這與港股大盤走低關系密切,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市場投資者對于李寧的前景信心仍不充足。
從李寧自身來說,成本費用過高一直是老問題。在其上半年的財報中,雖然47.13億元的營收創下上市以來新高,且毛利率高達48.7%,但是據筆者了解,其經銷開支高達17.35億元,占總收入比重高達36.8%,在行業內居于前列,因成本過高導致凈利潤較低的問題依然存在。
筆者認為,這不僅會影響李寧自身的凈利潤,也將直接影響到了和業內企業的競爭。因為同樣的高產出,李寧成本要更高。所以,如果未來李寧不能繼續壓縮成本或者進一步提高營收的話,未來的發展也許仍會受限。
同時,在行業內,李寧最大的競爭對手要數安踏了。從半年報來看,安踏105億的營收讓李寧只能望其項背,展現了國民第一體育品牌的統治力。而據筆者了解,在接連收入FILA、迪桑特等品牌之后,安踏正在醞釀收購知名的芬蘭體育公司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
筆者認為,安踏的計劃比李寧更有章法,他們此舉雖然被認為是備戰2022年冬奧會,但是同時別忘了,亞瑪芬體育旗下仍有許多細分領域的著名品牌,這足以讓一直以來被詬病“低端”的安踏走上品牌升級之路,對于李寧來說這可不算是好消息。此外,去年安踏拿下北京冬奧會的最高級別贊助,也徹底封死了李寧反擊的最佳手段。
而面對安踏的大舉進攻,李寧目前尚無新的計劃推出,筆者認為,如果不能盡早做出應變,或許李寧在此輪博弈中又將落入下風,難言還能再回巔峰。
當然,當今已經不再是買買買就能決定一切的,在網絡深度發展的今天,“四兩撥千斤”也并非不可能。如果李寧能夠抓住互聯網的機遇,打破固有思維,將體育用品和互聯網、健身、體育賽事等有機結合,與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積極合作,不斷推陳出新,或許能夠走到安踏的前面,重新奪回第一的寶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