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業工廠不停工 留給德爾惠品牌的“路”已經不長?
【-品牌資訊】年訂貨在數年前就達到了35億元的德爾惠,如今卻因為6.36億元的債務被停產處置?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1月8日,帶著種種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了德爾惠晉江工業園。記者發現,德爾惠工廠仍然燈火通明,據工廠保安介紹,目前有兩家公司進駐工廠,其中一家為德爾惠品牌的新運營主體凱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天體育)。
德爾惠品牌未來機會如何?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體育用品市場變化巨大,留給德爾惠品牌的機會并不是很大。
凱天體育入駐工廠
在晉江陳埭鎮溪邊工業區,體育和德爾惠比鄰而居。1月8日,又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但德爾惠總部卻大門緊閉,辦公樓內一片漆黑。在辦公樓后方的廠房卻依然燈火通明,在廠房外墻頂部,一副顏色較新的橫幅“德爾惠on my way”覆蓋了有些褪色的舊橫幅,依稀可辨“回歸本質,穩扎穩打,開拓創新……”毗鄰工廠,是原德爾惠生活區,外墻上,德爾惠幼兒園的字樣依然清晰醒目。
德爾惠看守保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今德爾惠廠房仍然在正常生產,不過眼下入駐工廠的并非原公司,而是兩家(別的)公司,其中一家就是凱天體育。德爾惠的老廠房依然在生產印有德爾惠商標的產品,但是運營的主體卻并非原來的德爾惠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凱天體育。
工商資料顯示,凱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于2016年12月注冊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唐明強,公司股東除唐明強之外,還有一名叫田旭的自然人股東。唐明強的另一家公司為福建省零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同樣注冊于2016年12月。
有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際上德爾惠品牌并未轉讓給外人。
在德爾惠的另一側后門,還可以看到臨時搭蓋的紅色帳篷特賣場還在正常營業。已經被大雨沖到歪倒一旁的廣告牌無人問津,上面寫著服裝低至2件30元,鞋子低至2雙50元,一旁的大門上還掛著招聘臨時工的簡陋招工牌。
沿著溪邊工業區走到底,是一條商業街,這條街匯集了包括、美克等本地運動品牌工廠店。其中位于拐角位置的德爾惠工廠店依然招牌醒目,只是櫥窗海報里都沒有“周杰倫”。和特賣場的定位相比,工廠店明顯要檔次略高,德爾惠的工廠店的年終特賣會折扣信息顯示“全場童鞋低至2雙100元”、“服裝2件99元起”。
據工廠店店長告訴記者,目前工廠店的產品都是較新款,其中2016、2017年的款式也都在賣,2018年德爾惠新款也已推出,但是到工廠店上貨還要一段時間。德爾惠目前在泉州、福州等地仍然還有數十家專賣店在正常營業。其也表示,德爾惠品牌是凱天體育的,但還是以前的老板在管。
據懶熊體育報道,最高峰時,德爾惠在全國擁有4000多家門店,而現在(2017年年中)這個數字不到1000家。
在業內人士提供給記者的德爾惠2018年一季度形象POP中顯示,德爾惠依然有包括跑步系列和綜合訓練系列的相關新品推出。
不過,對于德爾惠品牌新的經營主體凱天體育而言,留給其運營德爾惠品牌的機會,在業內人士看來并不太樂觀。
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CEO張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如今國內體育用品市場早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馬太效應出現,在頭部品牌聚集過程中,包括一些專業領域和細分市場很多小眾品牌都已經開始崛起。無論是運動領域還是休閑鞋服領域,業態都在發生變化,而包括和阿迪等大品牌都在下沉,電商品牌崛起,德爾惠品牌運營未能持續,如果單純依靠原先的沉淀也很難適應現在市場變化。所以說,留給德爾惠品牌的機會并不是很大。
德爾惠欠債超6億
2017年年末,刊登在《福建日報》的一則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的資產處置公告顯示,德爾惠(中國)有限公司和德爾惠股份有限公司欠債共計6.36億元,包括德爾惠廠房及土地以及倉庫均抵押,而公司目前也已經停業。
“6個億怎么可能壓垮壓垮德爾惠?”德爾惠原策劃專家何苦拒絕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再談論相關事宜。
他向記者轉發了一段原先接受媒體采訪的論述:“德爾惠的事,誰也躲不了干系,有企業自身的決策失誤……有市場的暗流涌動,也有券商的推諉扯皮。”
據懶熊體育報道,2014年7月,在IPO漫漫長路上耗費2年多的德爾惠終于按耐不住,向證監會提交了中止審查申請,止步A股,轉而計劃到香港上市。而作為IPO募投項目的廈門觀音山大樓,也在終止IPO后被出售。
此前2007年,德爾惠啟動了港股上市計劃,但此后遭遇財務風波,最終終止了IPO進程。但此時,德爾惠并未放棄上市計劃,此后轉向A股。
在長達7年的等待期里,德爾惠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相關財務費用已是一筆巨款,代理商越來越慢的回款更讓公司不堪重負。
值得一提的是,德爾惠在此過程中一度因傳統體育用品市場的增長乏力而轉向快時尚,最終未果。
如果德爾惠成功上市,是否就能夠避免今日之局面呢?這個問題,其實也很難有標準答案。
但晉江市鞋服企業一窩蜂地沖進資本市場,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對企業的發展并不見得是好事。有業內人士認為,一些公司雖通過各種方式實現了上市,但公司實力并沒得到加強。
2016年晉江市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顯示,全市有369家規上工業企業出現停產或減產,減產面達25.2%,同比擴大1.1個百分點。其中,停產倒閉企業67家,產值縮減134.87億元,拉低規上產值增幅4.4個百分點。
包括德爾惠、等那些曾經輝煌的晉江品牌的衰弱,一度也讓晉江模式引來了外界的質疑。不過,張慶認為,晉江系的模式并不能因為一些品牌倒下去了就被否定,而晉江地方政府實際上對體育產業和企業的支持力度并不小,當地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
有業內人士認為,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企業自身能否順應發展,而在上市之后也需要跟隨市場變化找到自身定位轉型發展。上市之后,(要)能夠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形成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借助資本助力實現轉型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