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供給側改革經驗:把創新“放”出來
【-要聞分析】近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福建把創新“放”出來》、在2版刊登《創新,讓產業連成串織起鏈——福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故事》,詳細介紹了福建在供給側改革中的創新經驗。報道指出,在供給側改革大潮中,福建能夠給出一系列亮眼的數據,許多企業能夠在競爭中非常“牛”,一個根本原因在于把創新“放”出來。在供給側改革中,為何需要凸顯創新的作用?又該如何將創新“放”出來呢?
供給側改革是市場供給端的改革。告別“短缺經濟”的中國,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依賴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老路已越走越窄,企業亟須根據需求端的變化,讓供給端、生產端、研發端跟著一起變,為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尋求路徑。而創新是引領供給側改革的第一動力。
一則,創新能夠提高傳統產業的供給質量,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二則,創新能夠發掘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在“互聯網+”時代占據先機。“互聯網+”已是時代發展之大勢,企業應順勢而為,通過互聯網快速獲悉消費端的變化,對自身工藝、流程、供應鏈模式進行創新,指導供給側的升級。像泉州的品尚電商,在國內首創“B2B鞋服產業鏈電子交易+P2P互聯網金融支持平臺+征信”模式,打造面向鞋服產業鏈的垂直電商平臺,成功重構了整個鞋服產業鏈的交易生態。
顯然,供給側改革的推進離不開創新,問題的關鍵在于該如何激發企業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放"出來的,不是"管"出來的!”換言之,創新不是靠“指令”能完成的,也不是靠“計劃”能實現的,政府需要的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以“放”激發出活力、激勵起熱情。如何“放”?首先,行政要“放手”。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少些不必要的行政審核,少些不必要的“奇葩證明”,少些不必要的政務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并在“放”的基礎上,更科學地“管”、更合理地“扶”、更有效地“幫”,支持并服務于企業創新。除了行政“放手”,還要制度“開放”,在制度創新上邁出更大步伐。不僅要完善基礎體系,圍繞難點、痛點、堵點實現“點點擊破”,也應該在配套制度如商事制度、金融開放制度等方面發力,以制度創新激活全盤。像泉州不斷加快小微企業增信服務體系建設,小微企業信貸覆蓋率達33.68%。
政府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但作為經濟與科技的關鍵結合點,企業才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也就是說,在供給側改革中,面對行業的產能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企業不能“等、靠、要”,而是必須主動應對、積極創新、轉型升級,提品質、上檔次。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企業還應把人才戰略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進、培養和用好人才,讓優秀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能,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引領和支撐作用。
數據顯示,福建省一季度全省規模工業增速高于全國平均1.9個百分點,列居東部地區第二;38個大類行業中,有33個行業實現正增長。福建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勢頭強勁——89.5%的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84.2%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65.7%的省級科技成果來自企業……亮眼的成績證明了,當創新貫穿于供給側改革的全過程,當政府“放水養魚”、企業“魚激水活”時,福建經濟的“升級版”值得期待。(中國鞋網-全球專業的中文鞋類加盟門戶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