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奢侈品牌 設計師們的“新仇舊恨”?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2015秋冬時裝周將在巴黎落下帷幕。在最近幾年,隨著John Galliano因歧視言論被Dior掃地出門;Raf Simons離開效力16年的設計師品牌Jil Sander;Nicolas Ghesquiere和Marc Jacobs合約到期分別離開Balenciaga和Louis Vuitton...直到最近幾季,他們相繼回歸。Galliano 被意大利OTB 集團相中入主旗下品牌Maison Martin Margiela并在2015春夏高定系列首秀;Marc Jacobs離開Louis Vuitton將重心挪到個人品牌和上市上;Raf Simons更是接替John Galliano成為老牌時裝屋Christian Dior新任設計總監;Nicolas Ghesquiere憑借其實力在Marc Jacobs手中接下Louis Vuitton的成衣設計總監大旗。
品牌集團的這種商業調性,從某一層面刺激了市場的消費群體。年輕設計師Alexander Wang以及北愛爾蘭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分別接手老牌時裝屋Balenciaga和西班牙皮具品牌Loewe,以及接手時裝品牌Leonard 的華裔設計師殷亦晴。不難發現集團試圖拓展年輕市場的意圖和動機,目前來看,已予以實踐。
橫亙在執掌奢侈品牌和時裝品牌的設計師在商業和設計的莫大問題在于,如何權衡。畢竟商業予以時裝方才得以普化延續,但時裝必然是談設計的。如今,市場分流日趨明顯,品牌接納年輕設計師勢在必行,H&M和LVMH Awards顯然在獲取年輕設計師這一資源中獲益頗豐,這是商業中可持續發展的市場鏈條的一環。設計師獲獎后入主集體旗下品牌,看似偶然實屬必然,有發展潛力并能帶來長遠受益的設計師斷不能聽之任之。入主品牌的設計師,作為集團或是品牌持有人所看見的必然是設計師或其作品的“商業價值”,而設計師則會在時裝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中掙扎,如何有效解決,這便需要權衡。如今的Balenciaga消費群體越來越趨于年輕化,而百余年以皮具聞名的Loewe在Jonathan Anderson帶領下改logo、換設計,強硬的線條也逐漸柔和流暢。
設計師的這種大刀闊斧的予以改革,到底是革新刺激消費,還是以此區隔與前任設計師的風格。而一些設計師們似乎儼然找錯了路子,Riccardo Tisic接手Givenchy 后并非是思考區隔與前任設計師的風格,從設計中體現著“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整個品牌的風格。”盡管前有John Galliano 與Alexander McQueen ,市場似乎已然蒙昧了設計師的藝術思考,品牌也逐漸功利,時尚本來就是門生意,但作為支撐時尚的“時裝”缺乏它應有的價值,這門生意甚是不敗將敗。在Alexander Wang接手Balenciaga 和Jonathan Anderson 接掌Loewe 上,著實會出現極端分化的意見。當然無論是Riccardo Tisic 還是后者兩位年輕設計師,顯然無從詬病其設計以及商業價值,不過較于大多數手執品牌話語權的設計師來說,商業價值必然重要——畢竟市場能決定設計師的去留,John Galliano 和Christian Lacroix 便是一例證。
但,設計師確應當權衡設計的“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一把雙刃劍,一把抵在頸處的利刃。“品牌招俫設計師效力,意圖上勢將品牌往另一個層次和維度上推——無論商業上,還是藝術上。入主設計師一味將品牌個人化私人化,在品牌中實現自我的藝術理想,在商業中實現自我的商業價值。”當今一代的入主老牌時裝屋和奢侈品牌的設計師,越來越偏離航道,絲毫不再考量和尊重品牌歷史。集團給予設計師極大的發揮空間,立意是其能為品牌帶來足夠有效收益,Riccardo Tisic 絕對是自由度極高的設計師,甚至不需探討品牌文化,直接給予觀者一個當代文化,不得不說,給予的是一個曇花一謝的快速文化,來的多么勇猛,消逝的也多么迅速。而Alexander Wang盡管將Balenciaga 推向越來越年輕的市場,在設計中避重就輕,早已關閉了與傳統時裝的通道,商業上的即時性卻也成為了藝術上的即時性,時效只有一季至兩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儼然成為時裝界和商業操作的慣性,真的沒人看到藏在這些設計惰性后的暗涌?或者只是視而不見?
品牌的前行發展,尋找新設計師執掌,并非只是傳承,更是種延展。Raf Simons接手Dior后在大多數人看來,缺乏了John Galliano的戲劇張力甚至沒有了時裝的磅礴感,連Dior 時裝屋的歷史感也被消磨殆盡,反之,Simons恰是幾代設計師最能揣摩還原品牌神髓的設計師,其高超之處在于將Archive 中的經典設計改良再構,將歷史摩登。不得不提及的便是Nicolas Ghesquiere,一貫以實驗風格的先鋒設計師,入主品牌后作品也是相當優異,由皮具起步的Louis Vuitton,品牌精神必然也是皮具,Ghesquiere 的作品,無論從多種面料的實驗和運用以及硬朗線條和風格,與品牌皮具形成強烈的呼應和韻律感,將古樸的皮具老牌通過現代時裝推向未來。兩者藝術脛同之處在于與品牌的呼應和延展,既延續了風格,又給予創新;在商業中,亦是顧慮周全,相較于區隔,更是種對話,與觀者和消費者的交流,市場收益頗豐。而最重要的是設計師作品的前瞻開拓性,商業的成功,設計才是硬實力。
然而,設計師進入品牌后,需要思考并把控住如何在尊重品牌以及其歷史前提下用設計創新,品牌則要宏觀對待作品使之演變成商品,在與市場溝通的同時又需要與設計師統一步調和交流。太多品牌在商業市場鏖戰,品牌藝術形象的歷史感和價值逐漸流失,大都在短暫收益前妥協聽之任之,猶待亡羊補牢為時晚矣。Balenciaga只一季也看不出Alexander Wang 的長進,Loewe 必不因Jonathan Anderson年輕血液的加入變為更為活躍。(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