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是傳統零售轉型是靈藥:未必能治根
【中國鞋網-鞋業趨勢】2013年12月28日,洛陽關林商會與洛陽云產業基地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關林市場內1萬多戶商戶將正式進軍電子商務,實現線上與線下交易同步進行。在外界看來,這次簽約將會對關林市場內的經營戶帶來顛覆式的改變,商戶們的收益將會有質的提高,關林市場的二次也指日可待。但事實上,關林市場和云產業基地至今未就合作的細節進行商討,商戶們對這次合作也沒有表現出很大關注。
【現狀】
市場內多二、三級代理商,發展電子商務無優勢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8.1萬億元,洛陽的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80億元,同比增長30%。目前的形勢下,企業想謀求更長遠的發展,“觸電”是很有必要的。在2013年廣東省加快電子商務發展座談會上,唯品會董事長兼CEO沈亞說,在義烏,一整棟樓都叫小商品批發市場,里面的9萬個小商品批發商戶中有6.8萬個商戶擁有自己的網店,可線上線下同時交易。
義烏小商品市場線上交易發展得有聲有色,其曾經的“老師”洛陽關林市場也于2013年12月28日進軍電子商務。2013年12月28日,洛陽電子商務云產業基地正式揭幕,洛陽關林商會與洛陽云產業基地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關林市場1萬多戶商戶將進軍電子商務,有望實現線上與線下交易同步進行。關林市場能否抓住這一契機,實現“馬上”騰飛?
關林市場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紹俊告訴記者,關林市場商品種類齊全,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目前市場日均客流量約16萬人次。“關林市場一直在尋找新的發展契機,若想關林市場1萬多戶商戶通過電子商務實現再發展,整體運作并不是那么樂觀,存在很多的制約性。”楊紹俊告訴記者,市場最好的營銷模式是產銷一條龍,但關林市場的自產商戶少,二、三級代理商居多。在上世紀80年代末,關林市場也曾品牌代理(商)云集,可是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一級代理要開在省會城市,這致使關林市場流失了大部分一級代理商,所以現在關林市場內多數商戶都是二、三級代理商。
“沒有一級市場的氣候,缺少強大的本地產業鏈支撐,單純的商品集散型市場很難有出路。”楊紹俊說,現在很多代理品牌的一級代理或者廠家,都已經開展了電子商務,線上線下同時交易,產品在網上交易的定價很低。所以二、三級代理商開展電子商務并無優勢,想通過電子商務打開市場很難。
【披露】關林曾嘗試過“觸電”,但沒有成功
關林商會會長周昭彪是關林市場的老商戶,他從80年代末就從汕頭來到關林做生意,見證了關林市場的發展。三年前,他開了網店,開始“觸電”,網店的經營效益還算不錯。周昭彪告訴記者,關林市場這幾年的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電子商務是打開局面的一個很不錯的途徑。目前關林商會雖與云產業基地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但雙方未就合作細則進行協商、溝通。
關林市場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紹俊也證實,雙方目前只是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并未就如何合作進行深入協商。
楊紹俊告訴記者,2011年,被稱為“E關林”工程的洛陽市電子商務示范園區在關林商貿城內掛牌成立,相關方面都希望通過這次“升級”提升關林市場的貿易模式,實現關林市場新發展。但網站平臺搭建好后,卻因沒有進一步對商戶店面進行二級鏈接等原因,未產生有效效果。
當著記者的面,楊紹俊在網頁上鍵入“E關林”進行搜索,點擊搜索到的鏈接進入,卻顯示“網頁不存在”。
“希望這次和云產業基地合作,能給關林市場帶來新的生機。”楊紹俊說。
除了電子商務這一渠道外,是否還有別的方法可以使關林市場整體升級呢?楊紹俊告訴記者,關林市場有著豐富的可開發潛能等待挖掘。整合市場資源、劃行規市、升級改造是關林市場的首要問題,而這些工作與關林市場發展電子商務并不矛盾。目前,關林市場正努力朝品牌化、本土化、專業化方向升級,“低檔、價廉”的形象也正逐步褪去。
【聲音】進軍電子商務,商家看法不一
對于關林市場即將進軍電子商務一事,商戶們看法不一,有大力支持的,也有持觀望態度的。
“想過開網店,但店里物品并不適合網上銷售”
在關林市場從事居家日用百貨塑料制品批發的趙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客戶大多在縣鄉村市場,客戶多數人也不會網購。當初店面生意不理想,他也想過通過開網店將產品線上線下同時交易,擴大銷量。但在網上了解后,自己就把這個方案槍斃了。“我在網上搜索發現,我所銷售的產品,很多一級批發商或者廠家已經在網上銷售了,而且他們賣出的價格非常低。我是二級批發商,若和他們一個價銷售,我就無利可圖,甚至要賠錢。”趙先生說。
在關林市場3街一家專業銷售皮包的店面,一位女士正在電腦前“沖浪”。老板劉國防告訴記者,他們在關林市場做生意已經有10多年了,有過開網店的想法,但一想到網絡銷售的一系列成本,最終沒有嘗試。
“網店我開了,效果還不錯”
在一家品牌挎包店,老板娘杜女士告訴記者,她經營的皮包是廠家直營的。“我在關林都做了十多年了,信譽好。發展的經銷商也越來越多,每天都有不少人過來訂貨、取貨。”杜女士說。
記者留意到,在這家皮包店里,打折處理的皮包都在100元以上,非處理的皮包價格不乏1000元左右的。
杜女士告訴記者,她在天貓上開的網店有專人負責,銷量還不錯。關林市場里夫妻店居多,人力、物力乃至視野有限,導致部分店家開網店未能成功,她開的網店之所以能銷量不錯,是因為她雇了專人負責,投資力度相對較大,并且各項流程都比較規范。
買家:“還真沒想過在網上批發這些東西”
在走訪商戶時,記者也采訪了部分買家。在一家兒童鞋店記者看到,一名年輕女士正在往折疊車上捆綁童鞋。當聽記者說關林市場即將開展電子商務時,她告訴記者:“如果是給自己買鞋,我會在網上買,但如果給自己店里批發鞋的話,我還真沒想過,感覺還是來這里面對面交易比較可靠。”
離開兒童鞋店,記者來到一家經營文具用品的商戶。在市區某學校附近開文具店的劉阿姨正在挑揀練習本,談及關林市場準備在網上銷售商品時,劉阿姨疑惑地問記者:“網上還能賣東西?啥網?”劉阿姨說,她今年50多歲,對于她來說,網購、學習網購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正在劉阿姨身旁選購水筆的洛陽師范學院大二學生小王接過話茬說,她平時也會在業余時間擺攤售賣一些小飾品和文具用品,如果要在網購和到實體店購買選擇一項的話,她選實體店。因為她從學校到關林批發市場很方便,來回乘坐公交也就2元的路費。“而且網上的(描述)不一定和實物相符,在實體店自己看著比較放心。”小王說。聽了記者與買家之間的對話,文具店的年輕店主接過了話茬,他說他這里都是小商品,種類繁多,網上開店也太繁瑣了,暫時沒考慮。(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