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不再保值 A貨橫行打擊正品消費
有數據顯示,今年1月20日至2月20日,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總額為8.3億美元,同比下跌超過50%。其實,2012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增速為7%,比起前兩年也相對放緩超20%。面對銷售遭遇“滑鐵盧”的事實和盈利的急劇萎縮,今年,部分奢侈品牌已表示在中國需要調整策略、減慢擴張。
炒金如何賺錢專家免費指導 銀行白銀TD開戶指南 銀行黃金白銀模擬交易軟件 集金號桌面行情報價工具
A貨橫行直接打擊正品消費
“現在很多顧客并不像過去那么注重自己買的包是不是真的,有些甚至還覺得花五千一萬買包包沒必要,不如買一個A貨來得痛快!痹谀成莩奁放崎T店工作的小邵稱,有些顧客到門店來也只是詢問價錢,對比網上海外代購正品或者A貨的價格,再行決定。
記者也在各大電商的網站發現,不少店家打著銷售正品的旗號,有的包包價格比市面便宜一半不止,5000元以上的包交易量在50以內,而價位在1000元或者1000元以下的則人數較多,有些商家的交易量甚至過百。
但其中不乏貨不對板的例子,有位在淘寶網上購買了coach單肩斜跨女包的顧客就表示買來的包包皮質不好,硬度不夠,還沒到一個月,包包的外形已經不成樣子了。有個在京東商城購買了同款coach包的顧客也說買回來的貨品質量很差,拉鏈做工很粗糙,用了三天就開裂,不知道為什么商家敢表明自己賣的是正品。
也有商家在網上大膽標明自己的貨品雖然印著名牌logo,但價位在1000元以內,奉勸顧客不要與過萬元的包包進行質量對比,而要注重其性價比。
A貨的橫行不只限于網上,甚至擴張到了門店。有顧客向記者透露,自己在法國某國際一線品牌直營店內購買包包,覺得質量應該會有所保證,但是回國不足月,包包開始破損,讓人懷疑是A貨。
行貨、A貨真假難辨
記者了解到,隨著仿造工藝的發展,一般人對名牌包真的難辨真假,這也令很多奢侈品消費擁躉對奢侈品的保值功能喪失信心。
在銀行上班的張女士過去格外喜歡LV品牌,也積攢了不少該品牌的經典款式,但近兩年卻“冷了下來”。“過去還可以憑包包的‘出生紙’、出廠號碼等識別該皮包是不是正品,但現在不少A貨的批發地都會有配套的‘出生紙’、出廠憑證和號碼銷售,再加上高仿的不斷精細,要辨認真假已是難上加難。”
更讓消費者煩惱的是,如果從其他渠道購買的奢侈品,專賣店是不提供驗貨服務的。
昨日,天河區匯購物廣場里的Prada、LV、MIU MIU等品牌的銷售員就表示,如產品有破損,客人也可以憑購買時候的小票到全球任意一家門店要求維修,從直營店里銷售出去的貨品100%是正品,但其他渠道就不提供驗貨服務。Coach的銷售人員還提醒,在奧特萊斯折扣店購買的產品,其保修維護期只有一個月,在一般直營店內購買的則有一年保修期。愛馬仕的銷售人員則表明,因為在各大洲的市場規劃、產品的銷售款式與價格都不相同,所以并不提供跨國的售后服務。
特別提醒:代工廠帶來質量風險奢侈品很難保值
按照奢侈品服裝的利潤環節,倘若是原始加工廠,經銷商的利潤會超過百倍(原料除外),而在生產總代理這層,也有近十倍的利潤。
有消費專家表示,奢侈品終究還是消費品,即便真的是為了保值而買奢侈品,也要盡量選擇有紀念意義的限量版或者顏色、材質數量極少的版本。相對于手表、珠寶、包包來說,衣服和就別提什么保值升值了。除非大師遺作,否則基本沒有任何保值意義。
而奢侈品容易出現“質量門”也是不保值的原因之一,造成質量門的因素往往跟對代工廠家以及生產總代理的管理有關。當前,國際很多一線奢侈品的代工廠已經下沉到中國、柬埔寨等國家,由于分布較廣,而且有些很偏遠,因此整個生產過程就難以掌控。而不經總部檢驗的活動,則加劇了質量的不可控性。來自生產總代理的成品倘若回到總部,可能因質量不合格而成為廢品,但有些經銷商在利益的驅使下,繞過奢侈品企業,直接從生產總代理處拿到這些未經總部檢驗的成品,加大了質量風險。(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