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俗美食助力您的高原體驗
【中國鞋網-戶外美食】青海美食數不勝數,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人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利用簡單的牛、羊肉和一些面粉就烹飪出了一道道享譽大江南北的特色美味,讓來往的游客全部拍手稱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青海的美食都有什么吧。注意,準備好紙巾,擦口水。
青海雜碎
青海是我國盛產牛羊肉的地區之一。每到冬季要宰殺大量的牛羊,除供應本地肉食外,還要供應各大城市,并提供一定數量的牛羊肉出口,換取外匯。這樣,就有數量龐大的牛羊下水供人們食用。美食雜碎就應時而生了。
人們把“雜碎泡饃”看作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滋補身體,又能耐饑,為身體增加熱量,有利于抵抗嚴寒。吃雜碎者有個訣竅,所謂“若要吃好,必須起早”愈早湯愈肥,香味也愈濃。愈以后來雖然不斷加“化油”,畢竟不及早者滋味可口。
雜碎有兩種:用牛下水為料的叫“牛肉雜碎”,用羊下水為料的叫“羊肉雜碎”。下水通常又叫頭號“蹄肚物”,即牛羊的頭、蹄及腸肚等。做雜碎,洗滌是一件苦工。頭和蹄必須用煤火,噴燈燎凈毛,反復剔除毛根及垢物,特別是眼、耳、口鼻,更細心剔刮,加工到完全潔凈為止。
牛羊的肚腸要用清水灌腸,多次沖凈糞及雜物,特別是牛羊的網胃、瘤胃和瓣胃,不但要反復洗滌,還需要用堿水泡然后用刀刮去肚膜,才達到潔凈標準。下水下鍋以后,把用布包好的矯味調料加入,再加一些促進肉爛的楂等物。待大滾后,疊進煤塊,文火徐煮。到腸肚爛后撈后,繼續煮頭蹄,一直到基本上接近脫骨為止。
羊腸面
羊腸面是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它以羊腸為主料,并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凈,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卜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后切豆面腸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面條。
羊腸面湯色淡黃,腸段潔凈,肥腸粉白,面條金黃,蔥末浮上,蘿卜丁沉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夏天吃其涼爽勁道,冬日吃其熱干暖胃,實屬實惠之小吃。
酸奶
酸奶是草原上獨特的奶制冷飲。從盛夏到深秋,當牧業區產奶旺季到來時,也是制作清涼鮮嫩的酸奶季節。
在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地區,也有吃酸奶的習慣。特別是回族同胞,他們用小碗裝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幾滴菜油,表層奶皮金黃,油漬點點,潔白如脂,芳香撲鼻,鮮嫩質細,清涼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帶甜,更是涼爽可口。在旅途勞頓時吃上一碗酸奶,能解渴、消熱、開胃,一身的疲勞便會蕩然消失。
酸奶是一種理想的保健飲料,營養勝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還有抑菌、收斂、鎮靜和催眠的功能,對輕微腹瀉的慢性病人有治療作用。醫學家還發現它能降低膽固醇濃度、預防動脈硬化和腫瘤,避免過早衰老。因此酸奶是飲食、保健二美兼具的風味食品。
酥油糍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干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并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饑御寒。
馓子
馓子,是青海農業區各族人民逢年過節制作的特色食品。其形圈圈相連,外觀纖細黃亮,入口濃香酥脆,為面食中的佳品,在宴會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馓子是一種油炸面食。在青海,漢族在臘月底制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圣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馓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
這種食物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姜拌湯
青海人有名俗話:“長喝姜拌湯,身體硬棒棒”。在食療中的諺語有“喝了姜拌湯,病人轉安康”,還有“吃飯不香,要吃生姜”、“冬吃生姜,不怕風霜”等等。民間中這些對生姜的好評和諺語,說明生姜的食療和藥用價值。
青海人正是利用姜的這些對人體的好處“發明”了“姜拌湯”。姜拌湯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面,因為白面能補虛損、厚腸胃、強氣力、止水痢,是北方人的主食。
姜拌湯是白面和生姜(干姜也可以)搭配作成的。具體作法是:先將適量白面(根據需要定量)用少量水調拌后,搓成小顆粒狀(不要成糊狀),下到鍋里(即開水鍋),加些切碎的生姜和咸鹽,熬滾約半小時即可食用。患風寒感冒,喝姜拌湯后,蓋上感冒,喝姜拌湯后,蓋上被子“潮汗”(發汗)后,病人就能燒退、鼻通、精神爽。(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 上一篇:全球最貴的7種美食大盤點
- 下一篇:夏日美食推薦:微山湖船菜,點一份清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