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體育用品會謝夫爾:中國體育用品業的機遇
【中國鞋網-品牌動態】世界體育用品會謝夫爾在《2013中國體育用品業高峰》上的發言:女士們、先生們、各位代表們,你們好,非常高興來到這里。
大家都知道我來自哪里(慕尼黑),最近我們的球隊(拜仁慕尼黑)在倫敦贏得了比賽,全世界有幾億人看了這場比賽,可見體育影響力之大。
首先,我想先說說想要強大和能變得強大這兩點的關系。這對于體育的發展以及我們如何對待體育市場非常重要。之前的發言人都談到了體育市場問題,現在我提一個價值百萬美元的問題,第一個就是香煙曾經在一個重要體育賽事做過廣告,你們知道嗎?好吧,我沒有100萬美元獎金,我自己回答,是1964年東奧運會,當時為東京奧運會創造了100萬美元的利潤。這是個錯誤嗎?當時煙草和現在形象不太一樣,現在我們很難想象奧運會做煙草廣告。第二個價值百萬的問題就是在過去5年中,全球體育用品產業中發生了什么最重要的變化?是因為金融海嘯?是氣候變化?還是產品的創新是否改變了我們的產業?都不是,正確的回答是消費者改變了,他們購買產品的方式改變了,現在消費者包括我自己購物的方式和5年前都完全不一樣了。中國有一句老話,客戶是玉,商品是草,換句話說客戶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必須培養客戶。因為者沒有客戶就沒有自己的生意。
消費者的語言,消費者的行為,一直在改變。比如,兩年前出現了一種ROPO效應,就是消費者先在網上搜索產品,然后在線下購買;也可以反過來,消費者先到實體店研究,然后在網上購買,這是所謂的體驗式服務。體驗式服務就是傳統的零售店消費者只是去看看產品,問一些問題,然后就去google上搜索,找到一個網絡銷售商,可能比實際體驗店的要便宜一二十美元,F在這種零售終端受到了巨大壓力,根本沒辦法和在線銷售終端進行競爭。因為實體店還需要付銷售人員工資還有售后服務和租金,F在有10%這樣的消費者,他們只是去零售店看看,最終在網上購買,這就是消費習慣的變化,F在,英國線上消費為第一,達39%;德國有32%,而且這些數據一直在增長,據統計,2012年德國在線銷售量比2011年同期增長30%。舉兩個例子。德國曾有一家著名連鎖商店快奧特(音),我十二三歲的時候非常喜歡看它的廣告,因為很多模特穿著漂亮的衣服,但是隨著在線消費的發展,它并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結果倒閉了。
我們能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這對中國的體育用品業有什么啟示,我們又有哪些機遇?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從任何人手里買產品,我們不一定非去實體店,我們可以通過網上進行全范圍消費。這對我們是一個機遇。
我們的機會是什么?中國可以充分適應現在出現的這些市場,新興市場。在兩星期前,我在非洲參加了一個體育用品大會,許多非洲體育經濟專家都參加了這次大會,大會主要是幫助一些欠發達國家來如何更好地組織體育賽事,這是給非洲提供一個與國際體育界接觸的機會。非洲是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的,即使是深受戰亂困擾的國家也是這樣。這對中國企業就是個機會,當然也有挑戰,挑戰是什么?現在的市場是非常開放的,消費者更多會傾向于外方產品。
我想再說一點,可能大家不太喜歡,很多發達國家并不在等待中國產品的進入。我們在自己的國家有很多商品可以選擇,一個新來的品牌必須有自己獨到的特色才能夠讓消費者注意到它。
這里給大家說一下,歐洲人是如何看待中國品牌的?這里選這個例子,李寧在德國一個很重要的雜志上做的一個廣告,這個廣告是說李寧的跑鞋非常好,但消費者看到這個廣告會很疑惑,有人說這是馬拉松鞋廣告,但這廣告里的人是短跑冠軍;還有李寧在支持漢堡馬拉松比賽,當地人會納悶李寧為什么贊助這么小的活動,德國消費者會認為李寧是個很小的公司,但其實李寧公司很大。
作為一個業內長期觀察者,我想說一句德國諺語:如果家里有好東西,為什么離開家去很遠的地方索取。我認為,作為中國品牌,你們在中國市場已經非常好,雖然增長遇到困難,但在中國、周邊國家或者非洲國家做生意,比在美國和歐洲要容易一點。
還有一句話,就是入鄉隨俗。今天這里坐著一位強生的成員,他應該知道強生非常依賴本地消費者和本地員工;他們相信這些本地經理最了解本地市場。
中國的產業要創立自己的品牌,應該要生產出屬于自己的一些專門產品。同時還要在IT領域要有一些新變化,讓全世界都可以認識到你們的產品,F在全世界都在進行虛擬消費,google可以搜索各種各樣的產品信息,你只要拿出手機或者iPad就可以得到相關的信息。不要隨大流,不要別人有什么產品我有什么產品,這樣的產品很容易被代替,而且這樣就要打折,這樣產品價格可能越來越低,最后很難生存。(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上一篇:別輕易指責奢侈品品牌謀求“暴利”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