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配件圖謀“單飛”當主角 籌建單品專賣店
【中國鞋網-行業新聞】嬰裝脫離童裝體系自立門戶,鞋帶、鞋盒也脫離各自“單飛”……在訂貨批發模式受到挑戰的時候,的細分市場在去年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今年,這股風潮蔓延到了戶外用品行業。
記者近日從業界了解到,作為戶外活動配件的手套,已經有生產自行車騎行手套的企業,醞釀在今年成立自有品牌的“手套專賣店”,區別于現在的單品牌多品類的傳統店鋪模式,企業希望從單品類突破,在細分市場中闖出一片產業藍海。
小手套也想“副轉正”
“最近剛剛和全國幾個經銷商達成了合作協議,準備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先把手套專賣店做起來。”福建省華菲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家本告訴記者,公司目前在國內市場銷售的主打產品是自行車騎行手套,以前的經營模式是與自行車專賣店合作。“比如在店里辟出一角,陳設一部分產品,搭配銷售。”他說。
提起醞釀中的專賣模式,張家本說,他打算在全國7個城市先試水。“這些城市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能夠比較全面地測試出各地市場不同的反應。”他說,由于是單品類,專賣店銷售的就只有手套,所以店鋪面積要求不大,需要的啟動資金也不多。“面積在20平方米就行,資金大概要10萬元。”
在合作模式上,張家本表示,由于是和代理商一起摸索單品類的專賣店,所以打算做聯營。“采取鋪貨制,甚至連貨架一起都是我們供給,每家店每日銷售多少款手套,每天結算款項,把資金直接匯回總部。”他說,目前和各城市的代理商已經談好合作,正在布局,估計下半年手套專賣店項目就會落地。
張家本產生自己做專賣店的念頭,是因為他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兩年戶外運動在國內的蓬勃發展,相關用品的銷售量出現爆發式增長。
記者見到張家本時,他剛剛參加完5月初舉辦的第23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從上海回到泉州。“今年的展會,手套的訂貨量比去年翻了一番。”他說,如今自行車正在成為一種越來越大眾的健身運動,隨著人們健身理念的成熟,相關的配套產品消費都會進一步增加。“配件產品其實不一定都是‘副手’,在這種大趨勢下,專業的、功能性更齊全的單品,也可能‘轉正’。”他認為。
單品類不代表單一
“目前是摸著石頭過河,但肯定會拓展一定的產品線。”張家本說,其實就算是自行車手套,從專業性來區分,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適合山地車、有的適合公路車。“山路車手套在減震、增加摩擦系數方面,要求都會更高。”他說。
在企業展示區,記者看到,其實單是戶外運動的手套就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即使是騎行用的手套,春秋、夏天、冬天使用的材質都不一樣,功能性也不同。夏季用的面料會增加防曬、透氣功能,冬季用的則注重保暖、舒適,不要妨礙到騎行的安全性。”張家本介紹說,除了自行車騎行手套,騎電動車、騎摩托車、登山等戶外活動使用的手套,都有自己的專業要求。“在專賣店里,雖然只有手套一個品類,但多種戶外運動的手套都有,我們還會逐步增加健身手套以及一些專業作業的手套,比如園藝手套這類。”
“其實在國外,單品類的專賣店并不鮮見。”業界人士方清表示,“比如在日本,就有帽子專賣店,里面可能有上百款的帽子,適合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著裝風格搭配,一樣是很成功的。”
76INT品牌零售店鋪形象設計的負責人韋世總認為,目前單品類的專賣店已經在國內興起。“從近的來說,福建省有兩家做茶盤的公司,一家只做實木茶盤,一家專營竹制茶盤,銷售額都已經過億元。”他說,還有一家只做花茶的,也已經把花茶專賣店開遍了全國。
尚需等待市場檢驗
“真正的單品類銷售模式,對產品質量、渠道獨特性以及行業的判斷都有很高的要求。”多年從事品牌代理業務的陳先生認為,真正能夠留下來的還是那些能夠用產品和服務打動消費者的店鋪,“單品類的專賣店,在產品上一定要精耕細分市場,突出賣點,樹立起自己的品牌效應。”
陳先生認為,區別于以往和主產品“搭配銷售”,配件類的產品開設專賣店,更能夠在服務上做出品牌。“以前主營業務的導購人員,可能對配件產品的介紹不夠專業,售后服務的質量也難以保證,一旦成為單品類專賣店,銷售團隊對于產品的性能更加熟悉,更能夠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可能在銷售業績上能夠有所突破。所以,除了做好產品,專業團隊的培訓也很重要。”
“目前鞋服企業都已經形成了品牌梯隊,但手套行業并沒有。”張家本認為,通過爭當單品類第一的辦法,能夠更快地發展和提升品牌,“當你的品牌是新品類的第一品牌時,它就被普遍認為是原創者、正宗和先鋒,并且是最好的。當其他品牌侵犯你的領域時,它們被普遍認為是模仿品。”
“現在還看不清單品類專賣店的發展前景。”愛登堡英倫新貴品牌中心總監阮金蘭認為,當前各大企業都在調整自己的品牌策略,于是市場上出現了“多品牌集合”、“單品類專賣”等兩種比較極端的形式,“很難講,哪一種更適合市場。適應競爭環境、競爭對手的變化是每一個企業獲得生存的法則,要看企業如何尋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